返回列表 发帖

从围棋的超越性到“幽玄” (下篇)

作者:曲慎捷  2020-01-19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FDUGA,作者:曲慎捷

在日本的东京棋院,以“深奥幽玄”命名的对局室保留至今,“幽玄”也正是中国围棋观传入日本后与日式审美与精神的融合之处,其源头往往被认为在魏晋时期。同时,围棋有几项重要的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形成的,而形式、规则的变化与观念与精神上的转变密不可分。因此,本文着眼于《世说新语》等中日与围棋相关的文本,探寻这一时期围棋观的发展与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世说新语》中有一些关于围棋的篇目,以“常常体现出主人公的‘雅量’”[1]而为人所知,而这一时期文人化的围棋也被赋予了艺术性与超越性,出现了“手谈”、“坐隐”等别称——这些都是大家惯谈的。但是,围棋作为一种游戏并非一开始地位就如此之高,与中日各类与围棋相关的材料相比,其中精神内核的异同也值得品读一番。

前两篇链接:从围棋的超越性到“幽玄” (上篇)
前两篇链接:从围棋的超越性到“幽玄” (中篇)

四、魏晋围棋观影响下的日式围棋审美

日本传统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便是“物哀”、“侘寂”和“幽玄”,其中“幽玄”与日本围棋具有最为紧密的联系。这一概念本身是从中国传出,字面意义为“幽深的玄理”;学者王向远对幽玄进入日本后的概念做过学界普遍认可的解释:“幽玄”是从“崇高”中派生出来的一种特殊形态,是艺术本体论和内容论的范畴,是成熟于日本武士贵族与僧侣文化的鼎盛时代的夏末秋初的果。[17]是为对魏晋时代好谈玄学之风与隋唐佛道思想的继承和融合,并融入了日本式的审美,从围棋本身的演变、贵族及武士阶层对围棋观与日式审美的融合可窥知一二。

1、座子制的兴废


中国古代围棋是有“座子”/“势子”的,即先在棋盘上固定的位置落子、形成固定的格局,然后再开始对弈。唐代与宋代的座子是在四个星位上各落一子,而两汉魏晋则多了天元一子。东晋蔡洪《围棋赋》中有“取坤象于四方,位将军于五岳”[18]的说法,无疑是围棋的秩序性中的一部分。座子从中国传到了日本,在战国年间传说由本因坊算砂废除[19]。

由于没有相应的文本进行参照,只能单纯从棋理上进行一番分析。在棋盘的四个星位对角落子,本身是将棋盘进行了分割,避免边角、角角之间形成连片,从而形成鼓励战斗的格局。从上文提到过的两汉魏晋的围棋赋多以军政借喻、赋予围棋战争性来看,是有棋理可依据的。而在“幽玄”的概念中,包含着“微暗、朦胧、薄明”的部分,而大砍大杀、迫使对弈者战斗的座子制相比之下审美境界便低了不少。再加上去除座子之后,围棋的布局便有小目、三三、目外、高目等不同的选择,更为自由奔放,与日本贵族在对弈时的心理也较为符合。姑作此解,可以管窥日本式审美观念对围棋观与围棋发展的影响。

2、日本诗歌中的围棋

围棋在魏晋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艺”为主而非以“技”为主的观念,这种思想随着围棋也传播到了日本,同样受到了日本贵族们的热捧。和魏晋士子们类似,围棋在日本也成了一种非常高雅的娱乐项目,并有一些以之为主题的文人诗作,其中较为有名的是菅原道真。他对汉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因此他的围棋诗之中既有魏晋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也有日本贵族典雅、含蓄、深远的意境。这里以他的两首汉诗《山家晚秋》和《围棋》为例:

山家晚秋

数局围棋招坐隐,三分浅酌饮忘忧。

     若教天下知交意,真实逍遥独此秋。[20]



围棋

手谈幽静处,用意兴如何。

下子声偏小,成都势几多。

偷闲犹气味,送老不蹉跎。

     若得逢仙客,樵夫定烂柯。[21]



在前一首《山家晚秋》中,“坐隐”和“忘忧”都是围棋的别称。二者同时道出了道真在对弈过程中超然物外、逍遥于天地间的感受。结合“真实逍遥独此秋”来看全诗的意境,就会发现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与魏晋士人更为接近,日本贵族式的优美、含蓄与深远在此处则并不那么显著。而在《围棋》中,晚年的道真更加地老练沉稳。虽然其中“逢仙客”“定烂柯”也能体现出一些追求放达、自由的意味,但“偷闲犹气味,送老不蹉跎”两句才是真正的主旨所在,透露出了沧桑之意;“烂柯”则更增加了时间上的厚重感。冷泉为相曾对和歌有过这样的判词:“令人有饱经沧桑之感,有古歌之遗韵,歌趣盎然,听之幽玄。”[22],可以说,《围棋》是魏晋围棋观、士子风度与日式“幽玄”审美的结合。


《在筑紫时常与围棋友人往来归京之后咏此》是《古今和歌集》中唯一的一首与围棋相关的作品,作者纪友则是这么写的:

故里归来变,围棋早已忘。

斧柯糜烂处,才是恋人乡。[23]



在“斧柯糜烂处,才是恋人乡”中,“恋人”一词极为巧妙,可以说达到了“幽玄”所要求的词之“艳”:它道出了作者在筑紫之时对于围棋的无比喜爱,甚至可以与之为恋人的关系。在沉醉于黑白世界之时,作者将自身的精神寄托、围棋的乐趣、生活中的素朴优雅相互交织在了一起。归京之后,作者却己渐渐忘记了围棋,某时某刻突然回想起筑紫的围棋时,心中不禁生出无限慨叹。这种余情具有无限的回味,现实中的故里与心灵的故乡因为围棋而发生了重叠,变与不变中超越了围棋本身,达到了“幽玄”的境界;这种精神也以一种向内追溯的方式,与“坐隐”暗暗相合。

3、武士围棋故事:以雅量入幽玄

当武士阶层的地位逐渐提高时,围棋也渐渐从贵族阶层的修身养性、娱乐消遣变为了武士们喜好的娱乐活动。除了大大增加的竞技性,武士阶层依然保留了不少日本贵族的围棋精神。《葆光秘录》中就记载了一些关于武士围棋的故事,这里举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平安末期,北条时政在源赖朝去世后掌握了幕府大权。时政曾废弃二代将军源赖家,立源实朝为将军,但到了元久二年,时政与妻子牧方又谋划将自己的女婿——京都守护平贺朝雅推上将军之位,由于其子北条义时的反对而失败,时政隐退,并将执权让给了义时。之后义时及手下诸将皆对朝雅颇为不信任,义时遂派佐佐木广纲、后藤基清率700余骑西上讨伐朝雅,此时朝雅正在六角洞院下围棋,朝雅听闻军队已从镰仓杀了过来,且包围了六角洞院的宅邸,却面不改色,又坐到座位上,慢慢地将这一局棋下完了,还把棋子徐徐收回棋盒之中。此时周边之人都已暗暗落泪,朝雅却从容不迫走出庭院去应战,可叹的是朝雅最终被山内通基射杀。[24]


另一则故事讲的是跟随源赖朝南征北战的和田义盛,因不满于北条义时打压源氏家族,迫害功臣,而与三浦义村、三浦胤义等人举兵反抗(和田合战),但大江广元得知并通报了义时,胤义也突然变节跑来告知义时并催促其赶紧离开。但义时此时正在家里举办棋会,并且正在对局中,义时了解了事态的严重性以后,也不着急,而是慢慢地点完了目,收拾了棋局,换上了立乌帽子和水干,之后才离开去应付此事。[25]

这两则故事其实可以与之前“情感的超越”一节相比拟:同样是面临死亡、临于战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没有表达出太大的情感波动,而是在剧烈的变动下保持着作为君子/士人/武士的自控能力。围棋在这几则记载中都成为了情感的内敛形式之一,因而更显得弈者的伟大之处。从这样的类比中可以看出,日本式的既粗壮又细柔的“心”之“幽玄”与魏晋士子之雅量得到了统一。

[17] 王向远.论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以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三部作为中心[J].东疆学刊,2012,29(03).
[18] 欧阳询.汪绍楹校注.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9] 苏延.座子制的消失[J].围棋天地,2012(1).
[20] 吕顺长,沈国权.棋道[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1] 吕顺长,沈国权.棋道[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2] 能势朝次、大西克礼.王向远编译.日本幽玄[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1.
[23] 纪贯之等撰.杨烈译.古今和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4] 安藤如意.渡边英夫改补.坐隐谈丛[M].东京:新树社,1973.
[25] 安藤如意.渡边英夫改补.坐隐谈丛[M].东京:新树社,1973.

五、总结

通过上文对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各类围棋文本的梳理、分析以及与日本围棋文献的比较,可以发现,围棋重要的超越性在魏晋时期得以全面而集中地体现。在围棋由“小数”发展为具有战争性、艺术性、超越性内涵的过程中,士人的风范对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观念也对日本文学的围棋观与“幽玄”的围棋审美产生了不小的作用,是为围棋史上的一段佳话。

参考文献:
[1]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欧阳询.汪绍楹校注.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6]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江铸久.《易经》与围棋[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8(01).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王向远.论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以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三部作为中心[J].东疆学刊,2012,29(03).
[12]苏延.座子制的消失[J].围棋天地,2012(1).
[13]吕顺长,沈国权.棋道[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4]能势朝次、大西克礼.王向远编译.日本幽玄[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1.
[15]纪贯之等撰.杨烈译.古今和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16]安藤如意.渡边英夫改补.坐隐谈丛[M].东京:新树社,1973.

(全文完)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