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4-5-19 15:05 编辑
来源:弘通围棋 作者:杨烁 2014-05-18
五月上旬,世界棋坛先后迎来了中日两国主办的新锐大赛——2014“利民杯”世界围棋星锐最强战,和第1届GLOBIS杯世界围棋U20赛。比赛的结果都是令东道主满意的,星锐战第一站决出的获得总决赛资格的前六名选手,都是中国棋手;而GLOBIS杯的冠亚军,则被代表日本的棋手包揽。
与中国棋界的得之淡然,和日本棋界的欣喜若狂相比,在两项比赛中一无所获——星锐战派出了十九人的“大军”,全部淹没在中国年轻棋手的浪潮里;GLOBIS杯更是由选拔出来的最强阵容出征,竟然无人打进四强的韩国棋界无疑陷入了深深的失望。前辈棋手在与后辈的巅峰对决中失利,还可以将眼光放在未来。但当未来也失去了寄望的可能时,究竟是“希望变成失望”,还是“失望变成绝望”呢?
不过,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以及从本世纪初至今,中日围棋分别经历了在韩国围棋的打压下“不见天日”的悲辛苦旅。中国围棋经过了十数年几代棋手的奋斗,才迎来了今天的称霸岁月。日本围棋至今仍然无法摆脱世界比赛低迷的境地。万事盛极而衰,衰极而起,“高峰过总会有下坡”。面对现实,唯有先行接受,才能再徐图重新崛起之道。
可是,对于韩国棋界(至少是一部分群体)来说,遽然经之的打击,“甚至连日本也不如了”的低谷,有些令称霸世界棋坛十几年的他们难以接受。猝不及防之下,他们的应对方案,就有了点“急病乱投医”的味道。韩国oro网站的一篇报道以“新锐棋手们接连惨败,是不是实力的问题”为题,在简述了韩国新锐棋手接连失利的事实之后,发出了一组摄于GLOBIS杯,但截掉了棋手头部的对局图片。(上图右为崔精,下图左为申真谞)
在照片点评中,文章说,这是对局刚刚开始的画面,两位对局者哪一方是韩国棋手呢?他们将手放到了棋罐上,托着下巴。这不是焦急、急躁于胜利的时候做出的下意识姿势吗?如果棋局进入了中盘之后,埋头苦算是可以的。但是,在布局阶段,要有对全局范围眺望的姿态。
将棋局的胜负归因于(至少是部分归因于)对局姿势,这无疑是一种荒悖的见解(据说这一观点还出自职业棋手之口)。内容与形式固然都很重要,但内容替代不了形式,形式也不能左右内容。否则,对局姿态最为诚恳端正,对局环境最为优雅大方的日本围棋,为什么没有一直屹立于世界之巅?而由于长期缺乏电视播出的规范,大多数中国棋手的对局姿势事实上是并不乐观的。而这,在“赢棋就是一切”的观念里,又算得了什么呢?
或许,对局者的姿势对于棋局的内容,可能是有一定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但这充其量只是微乎其微。真正决定棋局内容的,是棋手勤学苦练的程度,以及天赋。真正决定一国围棋实力的,是围棋在全社会范围内能够调动的资源数量,以及天才棋手。今年,韩国围棋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男女十段战均已确定停办,小规模比赛预选阶段的对局费也开始停止发放。棋界缺乏经济实力,无法为更多棋手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自然难以吸引后备力量。与对局者比赛时的姿势相比,将问题的重点着眼于此,才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