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华以刚《棋赛缘》7:中日围棋擂台赛背后的故事

2019年11月28日 06:30 新浪体育综合


第 16 届 NEC 杯中日围棋对抗赛现场


  中日围棋擂台赛

  一

  在中国队迅速进步的背景下,中日围棋擂台赛于 1984 年 10 月 6 日在东京隆重开幕了。这里首先从实际主办单位说起,日方是日本棋院机关报棋周刊社,中方是国家体委所辖的新体育杂志社。而挂名主办单位则是中国围棋协会和日本棋院,后援单位是朝日新闻。赞助单位是日本电器集团 NEC。此处的“实际”和“挂名”是实话实说,从一开始互相联系的就是这两家。擂台赛的每一局棋都登载于《棋周刊》,显然是名副其实的主办单位。中方以新体育杂志社为主办单位,因为郝克强社长是位超级围棋铁粉,擂台赛成功举办有赖于老郝的魄力。

  《棋周刊》作为出版物,当然要考虑提高发行量。中国队在进步,但是程度如何呢?有没有威胁到日本老大的地位呢?那就请看棋周刊社主办的刺激性赛事吧。对于中方而言,提起中日交流,中日友谊赛的模式充斥大脑,从来没有想到过还能有擂台赛这种方式。而且输赢够恐怖的——对方一个人把我们全灭——有这个可能性,那怎么办?

  围棋界领导层、技术高层最终的共识是:敌强我弱,事实不容回避;怯战于事无补;练兵正值良机。

  赛事的经费条件,中方很满意,赢了有 400 万日元奖金,即使输了,还有 100 万日元出场费安慰一下。中日两国轮流举办,每一次比赛两场。中日双方的国际旅费均由日方负担,中方需要支出的仅仅是客队来访接待费和场地费。说起来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只有一件麻烦事,就是外事手续和签证周期。国家体委的外事活动,每年年底都要制订明年的外事计划。到明年具体执行时,工作人员看到“计划内项目”几个字,那就是通行证,就是如何落实的问题。而 1984 年下半年的擂台赛双方一拍即合,头年年底前显然没有申报并获得通过,令外事部门措手不及。虽然有抵触,无奈压力大,只能临时加项。还有一个没有规律的就是办理签证。一场比赛之前,谁输谁赢根本没法预测,比赛之后,等待外事部门的往往是签证急件。总体而言,擂台赛无疑圆满成功,但外事部门的无名英雄们真是疲惫不堪。特别在此致敬!同理,两国棋院相关部门为顺利搞定日程也是绞尽脑汁,辛苦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首届擂台赛之后没有再出现类似的擂台赛,日程的困难是不可忽视的背景因素。

  二

  擂台赛的全称,中文是 NEC 杯中日围棋擂台赛。而在日本称为日中超级围棋 NEC 杯。《棋周刊》以外,在日本独家报道的是《朝日新闻》。而中国媒体的潜意识是,擂台赛既然是国家级的重要赛事,当然不能局限于哪一家,而是谁都可以报道,事实上,差不多所有媒体都在争先恐后。这也是中日两国国情不同之处。回想当年重要场次中方代表团出征之前,经常遇到记者采访:“请问日方对这一场比赛有何反应?”——实际上没有任何媒体的任何反应。除了《朝日新闻》(一般不作前瞻性的分析),谁都不可能吭声,不愿意吭声——可是我不能直截了当,怕被扣“简单生硬”的帽子,只有委婉地绕着圈子费口舌。

  擂台赛成为聂卫平创造奇迹的舞台,成为中国队的“钢铁大门”。一人终结了 3 届,总成绩 11 连胜。聂卫平战绩的报道,频频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第一版甚至报眼。以常人眼光看来,擂台赛于 1996 年 12 月 27 日终止。在总共举行的 11届赛事中,中国队 7 胜 4 败,取得了宝贵的历史性胜利。终结过比赛的中方棋手是:钱宇平(第 5 届)、曹大元(第 9 届)、马晓春(第 10 届)、常昊(第 11 届)。日方棋手是:羽根泰正(第 4 届)、加藤正夫(1947—2004)(第6 届)、淡路修三(第 7 届)、依田纪基(第 8 届)。而 NEC 认为,只是从第 12 届起,擂台赛比赛形式改变为 NEC 杯中日三番棋决赛。出场赛事的是三类棋手:双方国内的 NEC 杯优胜者;日本 NEC 俊英战和中国 NEC 新秀赛;日本女流本因坊战优胜者和中国女子全国赛冠军。获得其中两个三番棋胜利的就是优胜方。这一比赛形式可以形容为基础建设工程,功德无量。但是宣传效果显然不如前 11 届。赛事进行到 2001 年的第 16 届为止。另外,从 1995年开始,还出台了中国 NEC 杯围棋赛。

  相关阅读:

  华以刚《棋赛缘》6:从友谊到对抗我们用了25年

  华以刚《棋赛缘》5:中国围棋比赛走向体制外

  华以刚《棋赛缘》4:人机大战酷似日本新闻棋战

  华以刚《棋赛缘》3:全国赛与全运会的性质意义

  华以刚《棋赛缘》2:棋战与棋赛叫法的区别何在

  华以刚《棋赛缘》1:中日棋院内涵其实完全不同

  华以刚《棋赛缘》前言:还原中国围棋人奋斗过程

  《棋赛缘》华以刚编著,杭州出版社2019年9月,中国棋院杭州分院棋文化全书·围棋全书·围棋丛书。原书印刷数量有限,购买请搜索淘宝网店“杭州棋文化 杭帮菜研究”。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