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林欣苹 、采访:游于萱、林欣苹、张翔一/换日线编辑部 2019-10-05
文:林欣苹 、采访:游于萱、林欣苹、张翔一/换日线编辑部
张栩的名片很简单,米白色的底、铅黑色的日文字,右下角一只表情逗趣的黑猫,背脊骨微微弓起,彷佛蓄势待发,就要跳出那切割工整的纸片边线。
「这是我养了很久的一只猫,在围棋界也小有名气,猫走的时候,好像运气也被带走了。」张栩后来说起,笑得有些腼腆,却也是在这种时候,才发现下棋多年的他,将情感置放得十分深沉,情动之处,遂格外引人注意。
初见张栩,他一身深色劲装,递名片的双手透露着郑重,连微笑也显得收敛。面对提问,他经常「嗯……」的沉吟许久,才不疾不徐的开口,或是说了一两句,又停下来思考:「嗯……怎么说呢?」
整场访谈好比一场无形的对弈,我们尖锐大胆的提问,企图以外行人的视角,理解那个棋坛上的常胜军,如何从六岁起专心致志于围棋世界,靠着过人的天赋与勤恳的锻炼,一路过关斩将,年少时即成就日本棋坛的传奇「七大赛满贯」、「五冠王」(注一),又是如何自事业的巅峰跌落,经历为期一年的调适,重新出发,踏上职涯与生涯的崭新旅程。
我们按图索骥、旁敲侧击,用各式新闻报导,沙盘推演着神童长大以后的故事,用那些标志性的辉煌事迹,在故事的棋盘上落子。张栩以其一贯的敏锐与沉稳化解我们的阵势,重新排出一局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好棋。
「无冕王」的 2015年
第一子,我们下在 2015 年。
2015 年恐怕是张栩职业生涯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年。他经历了爱猫过世、体能下滑、败绩频传,在一次次比赛中失去往昔的傲人冠冕、失去赢家的自信气魄,终至「无冕」(注二)。
此时,旅居日本已二十余年,在当地棋界早已享有盛名的他,毅然决然地收拾行囊,回到阔别多时的故乡台湾。突如其来的决定,引发外界诸多揣测,怀疑昔日的神童,终究不敌多数棋士的宿命:由盛转衰,信心崩盘。
对此,张栩形容:「就好像在棋盘上碰到一个怎么都打不开的局面,需要换个不一样的思维」。几经思量后,他与日本棋院商量,暂时回台,重新为人生布局,并将日本赛程集中,展开了往返两地的飞人生活:平时定居台湾,遇赛事才专程赴日。
第 60 期王座战中,卫冕者张栩败给挑战者井山裕太。图/海峰棋院 提供
回台的意外收获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外人看似「逃避」的决定,竟会成为张栩职涯与生涯的双重转折点。
十岁告别父母、随林海峰赴日学棋的张栩,对于没能多认识自己的家乡,始终感到有些遗憾。透过这次回台的契机,他与父母比邻而居,在父亲的棋院教棋,同时培养海峰棋院里的年轻后辈,充分感受到亲情的温煦与台湾人情的善良,而这些,都是过去在日本不曾享受到的「奢侈」。
张栩坦承:在日本的练棋环境,实力足以相交的棋士,往往也是赛台上的对手,残酷的竞争关系,阻绝了深入交心的可能,令他备感孤独。反观在台湾与年轻棋士谈棋,因少了利害关系,而能真诚的对话、无私的传授,更享受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张栩在台湾与年轻棋士谈棋,因少了利害关系,而能真诚的对话。图/海峰棋院 提供
教学之外,张栩亦致力于围棋的推广,意欲拉近大众与围棋的距离。他先以女儿为发想对象,设计了一部针对初学者的教材──「四路围棋」(日本棋院张栩の黒猫のヨンロ)进而发现自己也能从中观察到漂亮的棋形、锻炼个人的演算能力,可谓一举数得。
谈起这部作品,张栩神采闪烁:「我对自己独创的东西有信心。在我设计的题目里,有很多技巧、很多手筋,就连在棋手之间,也很少人有这方面的思维,我好像特殊一点,我也蛮自负的。」
这就是典型的张栩──说到自己的得意之处,他不会刻意谦让;听到自认过分的褒扬,他也绝不顺势接受,让人不禁对他的为人,产生了「恰如其分」的联想。
如今,「四路围棋」在日本的贩卖量已达七万部,未来可望在台发行,可谓张栩在台一年的意外收获。
「棋狂」的难题
张栩另一个更大的收获,是对围棋之于生命意义的另眼相看。
寻常人很难想象,究竟对一位职业棋士而言,围棋占据了生命多少比重,遑论理解天才棋士如张栩,对围棋可以执着到何等地步。
为此,我们刻意问起张栩在围棋以外的爱好,不料他竟十分干脆的回答:「没有!」六岁学棋,一路以神童之姿崛起于棋界,「成为棋士」是张栩从小到大「第一」与「唯一」的梦想。就连比赛之余,从事乒乓球、攀岩等运动,都只是为比赛训练体能的方法,算不上兴趣。
「我觉得攀岩是蛮符合我的一个运动,就好像在做诘棋一样,也要用脑子,还要考虑手顺。」张栩轻松带过的一席话,却令我瞠目结舌:这哪里是棋痴?简直是棋狂!
热爱、专一加上成就感,固然是许多职业棋士们得以在严酷的竞争中执着前行的动力,然而,并不是所有具备上述要素的棋士,都能在棋路上「从一而终」。
台湾棋士夏衔誉
比如最早被誉为「神童」的台湾棋士夏衔誉,刚取得职业资格、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时,却以闪电般的速度放下围棋,赴美读书。他后来回忆,这个决定并非出于压力,仅仅是对世界的好奇心战胜了胜负心(注三),生命自此背离棋坛。
或许是天生内向的性格与内向性的围棋产生了精神的共鸣,张栩并未对棋盘外的花花世界动心,而选择在棋艺上越钻越专,生命与围棋绑定,互相牵绊,致使他更难跳脱输赢的桎梏。
如何与「胜负心」和平共处、在失败中仍保持热情,正是张栩在 2015 年面临的最大难题。
「下棋就好像拳击,虽然不用拳脚,是精神的作战,但失败时的疼痛是一样的。」尽管将围棋解说得趣味横生,张栩并不否认围棋作为竞技项目时的压力,它的输赢如同棋子的颜色──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尽了自己的全力,每手棋、每手棋绞尽脑汁,最后常常还是必须面对惨痛的失败。」
比如至今仍为棋迷津津乐道的、2001 年以史上最年轻挑战者之姿,对上王铭琬的「本因坊之战」,张栩虽一战成名,鉴战到最后第七局落败的结果,仍让他忍不住流下眼泪。
在挫败的 2015 年,他也曾想过暂时休场,「我不想让自己在棋盘上失去魅力以后,还一直赖在这个世界。一直往下跌没有意义,那我干脆不要下好了,早点退休算了。」说到此处,张栩难得激动,眼中流露出不服输的坚定。
然而,凭着对舞台未尽的眷恋,张栩仍坚持了下来,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他检讨失败,同时学习不过分耽溺于失败,逐渐地,他体会到挫折在人生中的必要与必然,如何面对挫折,才是人生的关键。
「只有在惨痛的败战中,才能体会到自己还不足」,充分反省,将失败化为养分。
2016 年的 NHK 冠军,似乎隐约呼应了张栩在这段时间的沉潜与领悟。
张栩的「惊天一手」:人要有自己的个性
获得睽违三年的荣耀,重返日本,2015 年的决定彷佛张栩的「惊天一手」,令人意外的是,在媒体纷纷放送着「张栩回来了」的新闻时,张栩反而表现得比以往都保守、持重。
尽管在台湾棋院,大家都以「栩哥」称呼张栩,让他一直有青春驻留的错觉,身体状态却令他感到力不从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取得下一次的胜利,只会更加艰难。这是每个棋士必经的过程,张栩坦然接受,并努力的开发新技巧、延长职涯。
他强调,年纪虽然是关卡,却未尝没有好处。「譬如说打棒球,一个投手年轻的时候可以投出速球,年纪大的时候,球速下降了,还是可以投变化球。好的投手不只在球速,还有控球等技巧。」有棋界「长青树」之称的林海峰老师,就是明证。
谈起恩师的教育,张栩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林老师并没有教我们很多,很多事情让我们自己想。小时候不太懂老师的用心,觉得『啊,老师那么厉害,多教我们一点的话,我们肯定可以进步得更快』,后来才发觉,不教才是更难的。」
林海峰的这招「不教之教」,让张栩不受老师的棋路囿限,反而很早就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必须走自己的路。
他解释:一个人的性格很难面面俱到,在提升棋艺的同时,定要克服盲点,指认并加强自己的优势。
「我经常在想有什么事情是只有我能做的」,除了因为「都跟大家走一样的路,再怎么拼命,路太窄了」之外,更因为「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才是最有效率的事情」。
「一百个神童,九十九个会转为凡人」
访谈接近尾声时,张栩笑着说自己太久没说中文,说得不太好,但整个采访团队里,谁也没听出他的中文不好,反而一致认为他连说话都像在布局,针字酌句,而对他的慎重,以及那份「无事不围棋」的人生信仰印象深刻。
2015 年的抉择,在我看来,是张栩以棋道验证、完善人生观的一次尝试,如他所言:「用围棋细腻的思维,为人生作判断,可能可以少一点大的失败。在棋盘上,你可以失败,可是在人生中,所有的经验都要靠失败来学习的话,有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有的失败是不可挽救的。」
于是,张栩珍视棋盘上的失败、计算生命里的得失;提得起骄傲拚搏、放得下身段破执,勉力将孩童时代养成的一身傲骨,蜕变成立足于无常人世的一支脊梁──彷佛应和着沈君山写过的一段话:「一百个所谓神童,最后九十九个会转为凡人。倘若不转为凡人,反倒是不成熟了。」(注四)
《张栩小档案》
张栩,1980 年生,台北人,现为日本棋院职业棋士,与羽根直树、山下敬吾、高尾绅路并称日本棋界「若手四天王」或「平成四天王」。
早年由林海峰收为弟子,赴日学棋,2001 年「本因坊之战」成名。
2009 年,曾同时拥有日本棋界名人、王座、天元、碁圣、十段等五大头衔,为日本职业棋坛自 1977 年创立七大头衔以来,首位同时拥有五项头衔的棋士。2010 年夺下棋圣头衔后,成为日本棋院第二位取得大满贯的棋士。
注一:此指日本围棋界七大赛事,棋圣战、名人战、本因坊战、王座战、天元战、碁圣战、十段战优胜,张栩为日本棋界有史以来第二位获得七大荣衔的棋士,并为日本职业棋坛自 1977 年创立七大头衔以来,首度出现同时拥有五项头衔的棋士。
注二:2015 年,张栩失去日本七大赛事的所有卫冕权,并于日本围棋职业选手赏金榜上无名。
注三:陈熙文,〈第三章:长大的神童〉,《台湾职业围棋──神乎奇技之路》(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新闻系硕士论文,2015),页 24。
注四:陈熙文,〈第三章:长大的神童〉,《台湾职业围棋──神乎奇技之路》,页 28。
文章转载自海峰棋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