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十格图:北宋围棋文化模式考证(下)

2017年10月17日   棋友文采

十格图:北宋围棋文化模式考证(下)-格图是指宋代棋手研究出来的套路图,或推究图,并非实战图




本文来源于微信号:杭州棋文化

7. 《商山奕谱》中的格图

仅仅从《忘忧清乐集》中的十格图来分析,仍然不能确定,也不能下结论。但是由于有另外一本记录了部分宋代棋谱的手抄本《商山奕谱》[83]的存在,它给我们提供了确凿的旁证。它收录部分诸国手野战转换十格图外,还收录了许多北宋国手的十格图。如:“朱逸民十格图十变”分别是77着黑先, 64着黑先,75着黑先,55着黑先,65着黑先,62着黑先,61着黑先,70着黑先,64着黑先,81着黑先等10图;“王琬十格图七变”如76着黑先,70着白先,73着白先,78着白先,77着白先,70着白先等图;“王琬布置立格图三变”如75着白先和73着白先等;“分先敌手纲格图”一变图;“刘仲敏布置立格图”如69着白先,78着白先,91着白先等三变。以上所列只有一位棋手的纲格图,布置立格图和十格图,可以充分说明格图不是实战对弈图。由此可见,格图当然有别于实战图。现从《商山奕谱》(明代手写本)的棋图中选四例,朱逸民十格图之二和王琬十格图之二,作为参考。


图七:朱逸民十格图之二(选自国家图书馆《商山奕谱》)



图八:王琬十格图之二(选自国家图书馆《商山奕谱》)



另外,《商山奕谱》虽然没有标注“诸国手野战转换十格图”,但是其题记方法值得注意。如国手野战转换十格图一变,万寿图一变,长生图一变等(见图九)。《商山奕谱》还收录有钓竿图21变,《秋仙遗谱》亦有钓竿势6变[84],也就是十格图的开局定式的变化。


图九:《商山奕谱》第一本目录(国家图书馆藏)



8、胜率曲线图分析

1)利用Zenith6 分析功能获得十格图每谱最后一手的胜率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十格图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表三“十格图最后一手的胜率统计表”。


表格三:十格图最后一手的胜率统计表



2)运用Zenith6,计算十格图的胜率变化数据,其中前八图采取按照回合的着手统计,后两图按照每手棋的胜率进行统计。为了对比分析,这里建立了一个理想化的胜率曲线模型。这个模型展示了胜率曲线的振幅和频率。通常来说,胜率曲线的振幅和频率随着棋手双方的棋力变数而改变。但是由于异常情况的发生,胜率曲线也会有异常的变化。比如在网上对弈过长中,业余棋手时常有滑标的现象,这时的胜率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图十:理想胜率曲线模型



3)利用Zenith6作为工具,统计每步棋的模拟胜率数据,然后绘出的胜率曲线图。通常与理想胜率曲线图可以进行比较分析,从统计学的角度观察,如果样本值在正常的95%范围之外,可以认为非正常对局。实战图和十格图的对比分析,利用胜率变化曲线图,观察进程的变化情况。但由于每个棋手的风格和习惯不同,胜率曲线也会随着对手的情况产生变化,因此这里的数据仅可以做为一种参考。虽然如此,但是最后一手的胜率和形势判断结果,至少可以排除中盘胜的可能性。因为最后一手的一方,棋的形势和胜率都不能说明对手到了可以认输的地步。

V. 结论

1. 由于十格图以多样化的面貌出现在历代围棋文献中,其真相被掩盖了。这就误导了后来的研究者。如日本安永一等在分析宋代棋谱后,断定宋代棋风好战。事实上,北宋对弈活动频繁,应该有大量的实战对局,但由于历代辗转,保存下来的棋谱实属珍贵和罕见。仅从现存的很少部分棋谱中,分析推断宋代棋风,可信度不高。韩国围棋学研究者郑寿铉九段对于宋代棋风和围棋理论与围棋实战脱节的问题一直存有疑问。上海文化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忘忧清乐集》一书中,校勘者林益良从印刷技术的角度解释十格图,将转换十格图解释为印刷排版方面的问题。虽然过于简单甚至错误,但是其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借鉴意义。我们从这十格图中,可以看到宋代围棋棋手的风貌和围棋活动特点有二:其一是集体专题研究。诸国手野战转换十格图是宋代围棋的一种表现形式,十分珍贵。七位国手参与其中,这个类似围棋研讨会的活动,选择不同的地点,针对同一个围棋主题,连续不断的研讨,并记录成册、刊印发行。应该说在围棋史上是件不同寻常的事件。作为国手的棋待诏,一方面等候皇帝的诏令,另一方面他们也参加广泛的围棋活动。这些围棋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说明了围棋在宋代社会生活中的需要。也证明了围棋在“琴棋书画”中的地位,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人们需要通过下棋、观棋和论棋,获得友谊,提高修养。其二是社会认同,宗教机构支持。围棋活动地点多在道观,也有在佛寺和苑林,这说明围棋与儒释道三家密切结合,并得到了这些机构的某些支持。宋代三教合一,儒教的理学和心学有新的发展,读书藏书之风盛行。道教崇尚自然,自然与围棋结合。佛教的禅宗,更是与围棋有不解之缘。李逸民重编《忘忧清乐集》正说明当时社会上的学习围棋的一种需要,加上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编辑印制一本围棋教科书,自然成了国手们的心愿和广大围棋爱好者的盼望。

2. 宋代围棋活动丰富多样,有下棋,观棋和论棋之说。十格图这种表现形式可谓是宋代围棋的一大特色。从十格图的角度来分析,宋代对围棋技术的研究之风十分兴盛。陈寅格说中华文化造极于赵宋,繁荣的程度为中外汉学家叹为观止。围棋在几千年的历史和时间隧道穿越中,不仅如同流星一般,为北宋文化增添了耀眼的智慧之光,而且亦如活化石一般,携带了大量的北宋围棋文化信息。十格图正如流星和化石一样,印制于北宋,是宋代围棋文化的体现。同时也展示了北宋围棋文化的模式和特色。从当前围棋教育的角度观察,了解古代的围棋文化是有必要的。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信感,而且有助于围棋教师提高在围棋技术和围棋文化上的造诣。

3. 格图不禁使人想到那位郑侠左右手互博,自我对弈长达20年的故事。他或许也研究出大量的格图,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更有趣的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塑造的自我互博形象,以及《世说新语》记载的王弼能独自扮演正方辩手和反方辩手两个角色,自问自答,让听众为之倾倒。周伯通双手互博,郑侠左右手下棋,王弼充当正反方辩手,应该与宋代围棋上的“十格图”有殊途同归之妙,犹如AlphaGo自我对弈,可谓入神。谢肇赫云:“古今之戏,流传最为久远者,莫如围棋”。

综上所述,格图是指宋代棋手研究出来的套路图,或者是一种推究图,并非实战图。它可以由一个棋手完成,也可以由两位棋手共同完成。十格图围绕主题“野战转换”,隐隐约约给予一种暗示“若不打角图恐不识转换,若不打棋势恐不识好着”。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版面的限制,格图有利于最大限度展示更多的信息量,也不至于版面安排太拥挤,而造成阅读困难的问题。古人曾有费眼棋谱的说法,从印刷技术角度观察,这是一次创新之举。尤其在由雕版印刷向活字印刷过度的阶段,将围棋开局套路与角图结合,合力科学安排版面利用率,充分运用雕版印刷技术,达到最佳读谱效果。

VI. 参考文献
[日]安永一,中国的碁[M],东京:时事通讯社,1977年

[日]安永一,松谷晓明译,中国的围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年

[日]安腾如意,渡边英夫改编,坐隐谈丛[M],东京:新树社出版,1983年再版

白小川,棋经十三篇图解[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年12月

[宋]陈元靓,耿纪朋译,事林广记(白话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陈祖源,围棋规则演变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程民生,宋代社会自由度评估[J],史学月刊,2009年

常德荣,宋代宫词刍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35(2)

成恩元,敦煌棋经笺证[M],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1990年

陈才俊主编,孙子兵法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年

[宋]蔡绦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陈振孙,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崔平,文化模式批判[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丁瑜,棋苑萃珍—宋刻本忘忧清乐集[J],文献.1984年,第20期

丁瑜,延年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

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邓瑞,马端临与《文献通考》[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日]渡边英夫,中国古谱漫步[M],东京:新树社,1983年

[日]渡部义通,古代围棋的世界[M],东京:三一书房,1977年

国学网选编,围棋史话[M],北京:中国国学出版社,2010年

国家图书馆分馆编,中国历代围棋棋谱[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George Basalla,技术进化论(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 1988年

[宋]何薳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唐宋史料笔记从刊)[M],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

何云波,围棋文化演讲录[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

何云波,忘忧清乐集与北宋东京的围棋记忆[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Vol4-No.4

黄华珍,日藏汉籍研究-以宋元版为中心[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中华书局,1958年

[汉]桓谭,黄霖和李力,校点,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江铸久,清代大国手[M],太原:山西书海出版社,2011年

江志鑫,从白棋先走说起[J],围棋天地,2006年3月

[宋]李逸民,《忘忧清乐集》宋刻本[M],国家图书馆,微缩件编号03787

[宋]李逸民,孟秋校勘.忘忧清乐集[M],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年

[宋]李逸民,林益良整理林勉校注.忘忧清乐集[M],上海:上海书店, 1988年,陈祖德序言

[宋]李逸民,林益良整理,林勉复校.忘忧清乐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年

[宋]李逸民,孟秋校勘,忘忧清乐集[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年

李松福编著,围棋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李毓珍,棋经十三篇校注(修订版)[M],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1994年

李毓珍,忘忧清乐集简介[J],围棋天地.1989年11月1日

李致忠,宋本忘忧清乐集[J],文献1980年,第11期

刘善承,中国围棋[M],蜀蓉棋艺出版社,1985年

[日]林裕编著,围棋百科辞典[M],东京:金园社出版,1983年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宋]孟元老撰,王永宽注释,东京梦华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马诤,中国历代围棋国手[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年

[清]钱曾,丁瑜点校 .读书敏求记[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上海书店,1983年12月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繁体横排版)[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宋]宋伯仁编绘,袁剑侠主编,梅花喜神谱[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

作者不详,商山奕谱(明代手抄本)[M],国家图书馆,微缩件编号14087

吴钩,古代中国有没有公共图书馆[J/OL],腾讯《大家》,2015

吴清源(解说者),玄玄棋经集(宽永版)[M],东京:平凡社,1980年

吴清源等编,适情录[M],东京:东京组本社,1980年

[明]汪云程,犹贤集[M],四卷,国家图书馆缩微件(明嘉靖活字印本)。

王国平等编,围棋文献集成-秋仙遗谱[M],第三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

王路平,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阵法及其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6月,第2期

向熹译注,诗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杨竞,《抱朴子》:海内外现存最早宋刻本[N],《辽宁日报》,2016年08月19日

杨玲,技术进化与宋代出版传播[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Vol.34,No.2

杨渭生,宋代文化新观察(宋史研究丛书第三辑)[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元]严德甫,晏天章,玄玄棋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一卷(礼)

张建东,宋代寺观藏书及其文化贡献探微[J],兰台世界 2013年第1期

郑尚可,宋代僧诗精品笺释鉴赏[M],香港: Long March Publishing Limited,2013年

[1]第一作者:明知大学围棋系博士生;第二作者:明知大学博士生导师; 第三作者:明知大学特聘教授,三段

[2]杨玲, 技术进化与宋代出版传播,《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Vol. 34,No.2

[3]George Basalla,《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剑桥大学出版社, 1988年初版, p2

[4]李松福,《围棋史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p161

[5]陈祖源,《围棋规则演变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p 58

[6]何云波,《围棋文化演讲录》,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p131

[7] [宋]李逸民,孟秋 校勘《忘忧清乐集》,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年8月,p16

[8][宋]李逸民,林益良整理 林勉 校注《忘忧清乐集》,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陈祖德序言, p24

[9]李毓珍,《棋经十三篇校注》(修订版),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1994年9月,p172. 又见李毓珍“忘忧清乐集简介”《围棋天地》1989年11月1日

[10][宋]李逸民,林益良整理,林勉复校《忘忧清乐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6年6月,p24

[11]崔平,《文化模式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p21

[12]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p23

[13]江铸久, 《清代大国手》,太原:山西书海出版社,2011年,序言

[14]戴康生 & 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p173,,p203,p210.

[15]杨渭生,《宋代文化新观察》(宋史研究丛书第三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8,p285

[16]杨渭生,《宋代文化新观察》,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p316

[17]黄华珍,《日藏汉籍研究-以宋元版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3月,p72

[18]杨竞,《抱朴子》:海内外现存最早宋刻本,《辽宁日报》,2016年08月19日

[19]程民生,宋代社会自由度评估,《史学月刊》,2009年,第l2期

[20]苏轼,《苏轼文集》卷一《李氏山房藏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p359

[21]程民生,宋代社会自由度评估,《史学月刊》,2009年,第l2期

[2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经籍会通四》,中华书局,1958年,p53

[23]张建东,宋代寺观藏书及其文化贡献探微,《兰台世界:中旬》, 2013年,第1期

[24]吴钩,《古代中国有没有公共图书馆》,腾讯《大家》2015年,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

[25]程民生,宋代社会自由度评估,《史学月刊》,2009年,第12期

[26]王路平,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阵法及其影响,《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6月,第2期

[27]李松福,《围棋史话》,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p161

[28] [宋]陈振孙,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月,p421

[29]括苍山,在今天的浙江省

[30]李松福,《围棋史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P164 附日元本元录十二年翻刻元泰定二年刻本,截图可见“西颍陈元靓编,事林广记,洛阳书肆 镌行”

[31][宋]陈元靓, 《事林广记》(白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p136

[32]邓瑞,《马端临与<文献通考>》,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p22

[33]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1983年12月;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十驾斋养新录(繁体横排版)》,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6月

[34][宋]李逸民,《忘忧清乐集》宋刻本,国家图书馆,微缩件编号03787.

[35]国学网选编,《围棋史话》,北京:中国国学出版社,2010年9月,p143

[36]  [日]安永一 著,松谷晓明译《中国的围棋》,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年,p98~108

[37][日]安腾如意 著,渡边英夫改编《坐隐谈丛》(围棋全史),东京:新树社出版,1983年再版,p5

[38] [日]林裕编著,《围棋百科辞典》,东京:金园社出版,1983年,p366.

[39][日]渡边英夫,《中国古谱漫步》,东京:新树社,1983年,p13

[40]刘善承,《中国围棋》,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1985年,p607

[41]江铸久,《清代大国手》,太原:山西书海出版社,2010年,p4

[42]李致忠,宋本忘忧清乐集,《文献》1980年,第11期

[43]丁瑜,棋苑萃珍—宋刻本忘忧清乐集,《文献》1984年,第20期,又见丁瑜,《延年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6月,p94-99

[44]吴清源(解说者),《玄玄棋经集2》(宽永版),东京:平凡社1980年,p219-227

[45] [日]安永一,《中国的碁》,东京:时事通讯社,1977,p97-103

[46][日]渡部义通 ,《古代围棋的世界》,东京:三一书房,1977,p122,p142

[47][日]渡边英夫,《中国古谱漫步》,1983年,新树社,p145

[48]吴清源等编,《适情录》,东京:东京组本社,1980年, p48-56

[49]王国平主编,《围棋文献集成 》三册《秋仙遗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p2–11

[50]国家图书馆分馆编,《中国历代围棋棋谱》,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p2262-2268

[51]国家图书馆分馆编,《中国历代围棋棋谱》,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p2947

[52]国家图书馆分馆编,《中国历代围棋棋谱》,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p990,p993,p1007

[53]汪云程撰《犹贤集》四卷(明嘉靖活字印本)现存第一卷和第四卷,国家图书馆缩微件。

[54]《商山奕谱》(明抄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微缩文件编号14087。

[55][清]钱曾, 丁瑜 点校 《读书敏求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10月,艺术P113-114,沈本缺《李逸民棋经》二卷和宋佰仁的《梅花喜神谱》二卷条目。黄丕烈所述准确无误。另外,同类的条目前后还有《投壶谱》一卷,《温公七国象戏局》一卷和朱存理《铁网珊瑚》十四卷,《画继》十卷等,其《李逸民棋经》二卷叙述尤为详细。

[56][宋]宋伯仁编绘,袁剑侠 主编,《梅花喜神谱》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5月

[57]常德荣,宋代宫词刍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5(2)

[58]成恩元,《敦煌棋经笺证》,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1990,p182.

[59]郑尚可,《宋代僧诗精品笺释鉴赏》,香港: Long March Publishing Limited,2013年4月

[60]  [汉]桓谭,黄霖和李力,校点,《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p52

[61][汉]桓谭,黄霖和李力,校点,《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p63

[62]古诗文网 http://www.gushiwen.org

[63]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4年4月

[64]陈才俊主编,《孙子兵法全集》,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年5月

[65]向熹 译注,《诗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p311

[66]向熹 译注,《诗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p211

[67]成恩元,《敦煌棋经笺证》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1990年4月,p237

[68]向熹译注,《诗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p216

[69]此处将“丸”字改为“圆”字,可能属于北宋钦宗赵桓的避讳。值得注意的是,宋本刊印时将桓谭《新论》改为用“言谭”,疑似类同。

[70]白小川,《棋经十三篇图解》,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年12月,p30

[71]成恩元,《敦煌棋经笺证》,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1990年4月,p186

[72]何云波,忘忧清乐集与北宋东京的围棋记忆,《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Vol 4-No.4

[73] [宋]孟元老撰,王永宽注释,《东京梦华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p43

[74]李松福《围棋史话》,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p109

[75]李松福《围棋史话》,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p111

[76]李松福《围棋史话》,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p121

[77]李松福《围棋史话》,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p129-131

[78]李松福《围棋史话》,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p143

[79]李松福,《围棋史话》,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p147

[80][宋]李逸民 编 孟秋 校勘,《忘忧清乐集》,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年9月,p12

[81]江铸久,《清代大国手》,太原: 山西书海出版社,2011年,p5

[82]马诤,《中国历代围棋国手》,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年,p1

[83]《商山奕谱》(明代手抄本)国家图书馆,微缩件编号14087,第一本

[84]王国平等编,《围棋文献集成:秋仙遗谱》第三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p49

(弈客编辑YK009)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