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应昌期的围棋人生(六):为吴清源不平 誓改棋规

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7-10-21 13:36 编辑

2017年10月19日12:21 新浪体育


应昌期与吴清源



  六、接过故人的火把

  1974-1983(一)


  1974年初,应昌期出资发行的《围棋》杂志撰稿人,也是应昌期在台湾银行时的下属沙济琯多次拜访应宅,与应昌期谈起改革围棋规则的夙愿。沙济琯对围棋可谓痴迷,除了撰写围棋评论,1960年至1971年在《围棋》杂志上连续发表六篇文章评论数子、数目规则,指出日本规则不合理之处,强烈呼吁废除“数子法收后需还半子”的条款,提议“数子为体,比目为用”,但响应者寥寥。那时的应昌期“离开台银,忙于生活”,“疏远围棋好几年”。随着生活重心的转向,沙济琯的见解越来越被应昌期重视。但就在打算深入研讨的时候,噩耗传来:1974年3月17日,沙济琯外出散步时遭遇车祸,意外身亡。

  沙济琯的罹难对应昌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昔日秉烛夜谈的棋友一夜之间成为故人,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接受的事。故人已没,让其“虽死犹生”的最好方法,就是继承他的心愿。应昌期自己说:“经过这次意外的波折,更促成我下最大的决心,必须完成沙君的遗志。”于是,应昌期要来沙济琯研究规则的所有文件,堆在案头当作了自己的使命。

  应昌期对围棋规则并非没有认知,1948年与1959年,吴清源在日本升降十番棋与对本因坊三番棋中两次出现规则争议,都与终局时是否需要补棋有关。第一盘对岩本薰,由于无关胜负,出现了吴清源“一目或两目胜”的棋史奇谈。第二盘对高川格,因为输赢只在一目之间,吴清源原本半目胜的棋被判为半目败。虽然日本围棋规则受此影响而出台,但应昌期对这两局胜负判决耿耿于怀,认为是吴清源“被日本人欺负”的明证。为了替中国人扬眉吐气,制订一部“绝无争议”、“绝无判例”的规则,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应昌期的理想。

  同样促使应昌期“改革规则”的,还有他少年时代在上海棋社的见闻。规则不仅要判决盘内胜负,更要规范、约束棋手对局时的行为习惯。“艺、品、理、规”四个字,是为“应氏规则”的总纲领。规则开篇便说:“棋艺乃熟能生巧之功夫,棋品乃人品哲理之化境,因人而异。一代围棋宗师除超高之棋艺外,兼是非常人所能及之无上棋品,才能有此成就。”细致到对局衣着与坐姿、落子手势、棋子只能放在盘上和盒中等都有明确规定。“艺、品、理、规”再加上“礼、器”二项,构成了应昌期心中的“棋道”。“棋品”的重要位置,没有任何一部围棋规则置于如此靠前。

  敢想敢做,行动力超强的应昌期立即动手。沙济琯逝世仅十天,3月27日应昌期便以“中国围棋会”常务理事会为名义组建“围棋规则研究修改委员会”,四天后举行第一次会议,两个月后召开第二次会议。6月,应昌期发表《围棋规则必须改革》,此后类似的署名文章络绎不绝。年近六旬的应昌期,将他晚年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投入程度令观者为之惊讶:“哪有一位大老板,办公桌上摆的全都是围棋规则文件!”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