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杯业余锦标赛30周年纪实文学31-三道风景线,高科技引领潮流
2017年7月8日 棋友文采
三道风景线,高科技引领潮流
第4届晚报杯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在太原举行。有32个城市的35支代表队参加,比赛规模和与会人数都超过了前三届。
说到这届比赛首推一个人,就是时任《太原晚报》体育部主任的张红旗同志。当时他率领手下的3名战将,即体育部里的王丁丁、刘大锋和一位女同志张国英,就承担了整个比赛的接待会务工作。张红旗现跟我回忆说:“当时我们也年轻,不知道怎么有那么大的干劲,那么高的热情,每天从早忙到夜里,好像有使不完的劲。”比赛参加的人数多了,会务工作也加重了,几个人硬是把整个会务工作担当起来,而且对比赛的宣传报道也搞得有声有色。那时通讯条件也不发达,大多通过电报发稿。张国英除了每天自己采访写稿子,还带着众多记者往返邮局,帮他们发稿。那时的年轻人,正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不讲报酬,不辞辛苦,不挑肥拣瘦,正是那个火热年代的写照。
到张红旗,我和他相识于80年代初期,我随北京奥琪篮球队到太原及山西省内几个地区巡回比赛,一路上张红旗和我一直做伴,一起随队采访。我比他年长两岁,我们从相识到活动结束时,成了好朋友、好兄弟。张红旗作为体育部的负责人,很注重与兄弟晚报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尤其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全国晚报体育新闻学会于1988年4月在太原成立,张红旗盛情邀请大家,承办了成立大会。2010年4月,学会组织世界杯足球赛联会采访团,赴南非前举办成立暨誓师授旗大会。张红旗对我说:“你就放在太原,由我来办。我的心愿是,凡学会的活动都要办过,现在就差个世界杯。“仔细算算还真是,学会的年会、研讨会、重大赛事出征前的组团动员大会,新闻评选,包括晚报杯,没有一项落下。现在想想,全国还确实没有一家晚报把学会所有活动都承办过的,而张红旗代表的《太原晚报》确实是唯此一家,其贡献非凡。
晚报杯自在北京创办后,张红旗心里就瞄上了这项活动,心里时时想着,要尽早把它拿到太原举办。首届会上定了第2届在成都举办,此后学会的秘书长周守谨提出要把第3届放在杭州。张红旗对我说:“老周岁数大了,快退了,我不和他争,但第4届一定要给我。”他凭着和我的交情,私下里跟我说过好几回,包括打电话,反复争取。有人争办晚报杯,当然是好事,我与学会其他人商量后决定第4届由《太原晚报》承办,算是尽了兄弟之情,了却了他的心愿。
张红旗早早就鼓足了劲,承办权一到手便特意派出王丁丁去浙江参加第3届晚报杯,要求他从头跟到尾,学习人家怎么办,取经回来。他说:“这样200多人的活动以前没办过,从吃、住、行都要考虑周到,学学人家怎么搞,亲身体验一下,很有必要。”
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钱江晚报》把赛会安排在杭州空军疗养院,在西湖之畔,风景秀丽,尤其适合下棋,是《钱江晚报》费了一番心思安排的。空军疗养院也给予了大力配合。比如伙食搞得非常好,还给专门弄了科学仪器测量每天能够消耗多少,需要补充多少热卡,你消耗2700卡就给你补到3000卡,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周到。但是有一点没想到,也是南方的特点,就是屋里没暖气,房间里有些阴冷。恰逢那几天从北方下来了寒流,晚上睡觉时都觉得有点儿冷得受不了。当时安排我们住在疗养院里的一栋小楼,习惯称它“将军楼”。大家晚上捂着被子开玩笑说:“这哪是将军楼啊,简直就是‘僵尸’楼!”意思是说人快冻僵了,其实只是开玩笑,也就是寒流来得那两三天,也不至于冷得受不了。张红旗知道这个情况,哈哈一笑,也打趣地说:“如果别的不如老周,起码我在这点上有把握,我们这里屋里都有暖气,不会让大家变成‘僵尸’。”后来这也成了晚报杯承办史上一段笑谈。这次为筹办晚报杯30周年,我和张红旗聊起往事,还说到这段,他说:“其实老周也不容易,人家也是想了办法,大家只是开开玩笑而已。”
这个插曲说明,那时张红旗办比赛还挺细的,观摩人家怎么做,回来自己怎么做,要把工作想在前头,做在前头。这也说明上世纪90年代初,办赛条件还是相当艰苦的,大酒店住不起,都想找家合作单位给予协助。杭州那样做,太原也是如此。他们安排在省体委招待所,也得到了省体委的优惠和大力协助。再比如说,报社虽然全力支持他们办赛,却拿不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只派给了他们一辆吉普车,大会从开始到结束全凭这辆吉普车,所有必要的人员接送,包括会务组一些跑腿工作,都靠这一辆吉普车跑来跑去。与现在办比赛相比,动辄几辆,甚至上十辆车,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干得非常出色,让参会人员很满意。一辆212的吉普车,就办了大事,正是那个年代朴实而充满生气的一个缩影。
从比赛中看,这届也是亮点频现,非常引人瞩目,书写了晚报杯历史上三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是专业与业余对抗赛从本届起正式形成了一项传统赛事。第1届是在北京举办的十强对抗赛,棋手们从住地到中日友好围棋会馆来参赛很方便,不需要安排吃住行,也没有什么开销。其后两届分别放在成都、杭州,怎么组织棋手去,相关费用怎么解决,当时都没有考虑,只想着先把晚报杯办起来,也观察两届先看一看,再做出相关的预想方案。经过两届都没有对抗赛以后,我才和王汝南正式提出这个问题,其中缘由,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多说了。只说一点,我事前在张红旗申办时和他说了,6名棋手和一两个带队的,这些人的相关费用,再加上每盘对局费1000元,加起来要1万元左右,这在那时还是个大数目,你能不能承担?他回答:“没问题,这么多高手来太原是好事,晚报杯的影响会更大。这在平时我们想请还请不全呢,费用问题保证解决。”中国围棋协会掌门人陈祖德亲自领衔,包括钱宇平、聂卫平、曹大元、刘小光、俞斌、陈临新组成了最强大阵容。他们觉得第一届战成5比5平,有失专业棋手颜面,这一届他们一定全力拿下。果然,专业棋手以5比1获胜,总算杀出了御林军的威风,也了却聂卫平在首届战平后所许下的“下届必胜”的承诺。当时轰动了太原,棋迷们为争看大盘讲解,把体育宾馆围得水泄不通,后来不得不请“警力”救场。这是专业与业余对抗赛首次在地方举办。从北京到太原,由此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一项传统赛事,可以说《太原晚报》在中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第二是女棋手成了赛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第1届和第2届都没有女棋手,第3届在杭州只有个别女子军,还不能够在赛场上形成影响力,这届则大为改观。《太原晚报》作为东道主与山西省围棋协会对省内数百名业余棋手进行了层层选拔,最终派出了两只代表队,其中专门组成一支女子代表队。这是太原晚报队的首创,一个队完全由女子代表出战,这在其后也没有出现过,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3名女队员是叶锦锦、刘雅丽和杜宇峰。3名巾帼齐刷刷提刀出阵,顿时闪亮赛场。其中叶锦锦一战成名。当年她只有16岁,用一场场胜利写就了自己的“青春修炼手册”,她敢于搏杀,棋感敏锐,再加上靓丽的容貌,常常令对面的男棋手汗颜。《太原晚报》报道中这样形容她:“左手绞杀20余子”。确实,叶锦锦每轮每到一处,那盘棋便被人围观,成为众人所爱。
场中出了个小插曲,北京五段高手金同实与叶锦锦狭路相逢,金同实当年曾经是北京一等一的高手,此次代表北京晚报二队出战,虽然已经40出头,不在棋艺的巅峰状态,但其凭着雄厚的功底,依然是宝刀不老。此战引来全场目光,只见金同实左突右挡,却始终无法抵挡叶锦锦左手、右手的重复“慢动作”,最终投子败下阵来。赛后,金同实说:“我怎么看着她,越下越虚啊,小女子如此厉害。”大家开玩笑地说:“你是不是看人家那么漂亮,不会下啦!”他感慨道:“这让我感到自己确实老了。”遂开始萌生退意。1992年调到中国棋院工作,但金老依然没有离开晚报杯,做了多年晚报杯的裁判工作。当然这不是与叶锦锦这场比赛决定的,主要是他表达了当时自己的一种心情,感觉后生可畏,尤其是女子让自己有一种颜面尽失的感觉。这成了赛场的一个精彩镜头,也让一些人常用来打趣儿金老。
叶锦锦在13轮比赛中取得了9胜4负的战绩,排名8位,进入个人十强。这是了不起的历史记录,此后历届晚报杯再无女子能出其右,个人十强中再没有第二个女棋手了。同时,叶锦锦也帮助太原晚报女队获得团体第8名。当年,叶锦锦以晚报杯十强的身份,参加了中国业余围棋十强对抗赛,取得两战全胜。后来,她步入专业棋手行列,可以说是从晚报杯走出的女子第一人。
第三是围棋竞赛方面的科技创新,即首次使用计算机编排竞赛程序。这要早于全国的专业比赛,那时著名棋手俞斌的软件还没有问世。而有关部门都还没有对使用计算机提上日程,结果是晚报杯走出了第一步。大家知道围棋大赛赛程编排是一项最繁重琐碎的工作,人工编排费时费力不说,很难免出现人为失误,而晚报杯采取上午一轮下午一轮的比赛,中午很短的时间要编出下午的赛程,时间很紧张,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更是难免出现失误。想不到的是,民间围棋圈内真有科技达人,虽说计算机还不普及,但他们也真厉害,听说晚报杯要在太原举行,便投入热情和干劲,开发研制出一套赛程编排软件。他们找到了张红旗,表示愿意拿出这套软件用于晚报杯赛,以表达棋迷们的一片心意。张红旗向报社做了汇报,《太原晚报》出资投入硬件、软件,将这套技术运用到比赛中。这届采用计算机编排程序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各种表格就出来了,而且更为准确便捷,还解决了由于人工操作出现失误而引起的种种麻烦。这届比赛裁判长黄良玉深有感触地说:“中午吃顿饭的工夫,上午的结果和下午的对阵表格就都出来了,确实非常厉害,也很方便。”这是当时大家的共同感受。
《太原晚报》在回顾承办这届比赛时写道:“当今中国的一线棋手中,近八成棋手成名于晚报杯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而论及赛事主办的科技含量,晚报杯同样可谓引领潮流。”
最后说到这届比赛,还必须要特别提到刘大峰同志,因为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在晚报杯创办30周年之际,不禁让我深深怀念起他。我和他相熟于这届比赛期间,他为人朴实热情,热爱围棋。作为记者,他不仅能写稿,而且也是个业余围棋高手。他年纪轻轻就得了一种病,叫钾流失,突然犯病了就会浑身肌无力,软得像摊泥,身体动都动不了,虽经过各种治疗,都始终不见好,而且越来越重。但是他在太原晚报杯期间,没日没夜地干,根本就不像个病人。此后他每届都带队参加晚报杯赛,不顾自己身体有病。我记得有一次,我亲眼见到他从赛场上被抬回驻地,那情景始终浮现在我眼前,感动至今。如今,刘大峰同志已经走了10多年了,但是他对晚报杯的贡献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弈客编辑YK009) |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