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杯业余锦标赛30周年纪实文学32-开辟新途径提升品牌
2017年7月10日 棋友文采
开辟新途径提升品牌
第5届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由《齐鲁晚报》主办,于1992年1月9日至16日举行。提起这届晚报杯,我便想起一位老者,是一位老同志,叫李思民,当时他已经快到退休的年龄了,在《齐鲁晚报》文体部是一名老记者。人虽老,心尚年轻,是主办这届比赛的主力人物之一。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李思民在《齐鲁晚报》取得晚报杯承办权前,曾带队参加了前几届比赛,有一次还专门来北京找我,向我提起希望他们能够承办一届晚报杯。所以说,不忘初心,我非常感谢晚报杯最初的几届都是一些老同志给撑起来的,李思民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同志。《齐鲁晚报》取得第5届晚报杯赛承办资格后,李思民又先后两次来过北京,加起来可谓是“三进山门”。他来京特意向我汇报他们筹备的情况,希望在细节上提出建议或是指导意见。另外,他还为采办比赛器材征求我的意见。我和他说,从上届开始正式有了专业与业余对抗赛,《太原晚报》特意搞挂盘讲解,吸引了全市的棋迷,效果很好,很受欢迎,是普及推广的一个好形式。你们最好也要有挂盘讲解,既满足当地围棋爱好者可以现场观战的心愿,也可以通过你们把这种形式传承下去,形成晚报杯的一个特色。我提的这个建议他觉得非常好,就专门跑到北京来采购,并从大棋盘的大小规格及材质方面征求我的意见,问得非常细,是个办事非常认真的人。实践证明,现场挂盘讲解效果非常好,吸引了济南市众多爱好者前来观战,现场气氛热烈。李思民为此举感到欣慰,现场和我拍手相庆。可以说,晚报杯挂盘讲解模式始于《太原晚报》,传于《齐鲁晚报》,李思民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这届比赛期间,他尽心尽力就不多说了,尤其是退休后依然每届带队来参加晚报杯赛,执着追求,其心可表。
借举办这届晚报杯东风,不久《齐鲁晚报》成立了棋类培训部,后来在这基础上成立了齐鲁晚报棋院。李思民同志退休后在这个培训部一直主管围棋。据时任体育部主任马军鸣回忆,他那个年龄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一直干,干到七八十岁,直到干不动。对山东普及围棋,直至齐鲁晚报棋院成立专业队,他都尽了一份力。马军鸣感慨地说:“我们迎来晚报杯30周年之际,不能忘记老李,不能忘记他对晚报杯以及围棋做出的贡献。”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到他,就是来纪念这位已经病逝的老同志。晚报杯走过30年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这届比赛创新了自己特有的新途径。一个就是关于筹资方面,用广告吸引赞助商的新路子。当时报社拿不出钱来,马军鸣就说拿不出钱不要紧,你给我政策就行。什么政策呢?就是《齐鲁晚报》拿出一定的版面来支持办晚报杯赛。据马军鸣回忆,大致给了他一个整版,以刊登广告加赞助的政策吸引赞助商,这个模式很具吸引力。在上个世纪90年代,晚报影响很大,而版面还很少,广告业则方兴未艾,一个企业登广告很难。像我知道的《北京晚报》,登广告的企业要排队等日子,常常还要托人。因此,你给广告版面,又算他赞助,企业何乐不为呢?他们找到了浪潮集团老总,对方一听有这政策,当即拍板,浪潮集团成为了这届的主赞助商,这就是本届“浪潮杯”冠名的由来。当然用版面给予回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是赞助冠杯名,自然还有报道上的回报。浪潮集团出的价格则超过了版面的广告价格。这是个双赢的政策,浪潮集团很满意。马军鸣说,这个模式后来一直延续下去,不管是办什么活动,报社都会给这个政策,也算是拿出一部分资金,是个务实的政策。齐鲁棋院成立更是沿用了这个方式,实际上是齐鲁晚报社对晚报杯及棋类事业的一种实际上的支持。此后,办晚报杯赛时有些晚报也模仿了这一种做法,对推动晚报杯的发展也是一种创新。
《齐鲁晚报》开创的另一途径,就是由新闻媒体来创办棋院,齐鲁晚报棋院的诞生,可谓是中国棋坛的一朵奇葩。马军鸣给我讲,这种发展途径其实是来源于晚报杯,晚报杯给予了他们启示和推动。尤其是调动了报社高层的积极性,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支持。《齐鲁晚报》拿到第5届承办权后,据体育部记者马安泉回忆,当即报社便决定,要借办这届晚报杯的东风,来促进山东围棋竞技水平的普及与提高,于是他们便在山东各地进行选拔赛。马安泉性格直爽,办事干练,对晚报杯极富感情。2009年,在他退休前一年,他特意提出退休前再去采访一届晚报杯,报社安排他去海口采访第23届晚报杯,满足了他的心愿。马安泉讲,他们不仅在济南举办选拔赛,还在省内各地区进行选拔赛,形成万众参与的壮观局面。参赛者之多,竞争之烈,在山东围棋史上都是第一次。他们还对选拔出来的棋手专门进行了赛前培训,临阵磨枪,争取好成绩。齐鲁大地一时间掀起了围棋热,直到晚报杯结束后依然余热不散。
有鉴于此,齐鲁晚报专门开会研究,大家认为晚报杯掀起的热潮,有利报纸扩大影响力,提升发行量,因此决定成立棋类培训部,继续推进围棋及其他棋类活动。据马军鸣回忆,1994年成立报社体育部,他担任体育部主任后,更加积极推动棋类培训部的发展,直至最终成立齐鲁晚报棋院。这是一种发展模式,是晚报杯的巨大推动力量,使报社的领导认识到了棋类运动不仅是一项社会公益活动,而且能够带动晚报本身品牌的提升,争取更多的读者,所以《齐鲁晚报》这个模式一直保持到今天。为什么我在这里专门提到《齐鲁晚报》的这种模式呢?因为从普及围棋的角度看,《齐鲁晚报》其实是当时全国业余围棋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报杯创办后,全国业余围棋蓬勃发展的现状。
从竞赛角度看,在这届晚报杯上,王汝南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晚报杯在普及围棋上成效显著,但在水平提高上,尚要努力,促“尖子”选手的涌现。就在这届晚报杯前一年,晚报杯冠军李家庆参加了1991年世界业余锦标赛,最终只获得第5名。而这一年进行的中日业余十强对抗赛,中国晚报杯的十强东渡扶桑也是大败而归。尤其是这届晚报杯专业与业余对抗赛上业余棋手全军尽墨,以0比6败给了专业棋手。对于这种现状,专程去山东赴会的王汝南谈到,基层围棋活动通过晚报杯连续办了这几届,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但尖子棋手少,进步步伐还不是太大,与世界业余水平尚有一段距离,所以当务之急是在普及中尽快地提高棋力。王老当时专门强调了普及与提高这个问题的关系,即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齐鲁晚报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走上由业余逐渐向“专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通过成立棋类培训部和以后的齐鲁棋院,走了一条普及与提高的新途径。
通过《齐鲁晚报》的缩影,展现了晚报杯不凡的发展道路,经过多年来的“两手”一起抓,晚报杯造就了以“四大天王”为代表的一大批业余高手,并从晚报杯走出了大批专业棋手,担当中国围棋的脊梁,完成了从普及到提高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命。
这里特别提一下获得本届晚报杯冠军的合肥队韩启宇。当时他已年近40,原是专业四段,根据晚报杯有关退役规则,韩启宇作为合肥代表队队员,参加了本届比赛。此后他的围棋生涯始终是伴随着晚报杯一起度过的。今年初在第29届晚报杯上,已经年过花甲的韩启宇,依然廉颇不老,披挂上阵,代表常州队驰骋在晚报赛场上,虽然雄风已不似当年,但对晚报杯的钟情不改初心。他特意告诉我,争取明年还要参加第30届晚报杯赛,最后给自己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老韩同志目前在常州应聘天元围棋学校教练。我和常州晚报社的潘开颜以及天元围棋学校的老总汤程很熟。他俩立志要联手办一届晚报杯。老韩说,他要为承办晚报杯在常州再干几年。老韩讲,算起来自己已经参加了至少22届以上,在所有参加过晚报杯赛的棋手中,应该是参加届数最多的棋手之一。《济南晚报》这一届不仅给老韩同志留下了灿烂的业绩,也促使他始终与晚报杯不离不弃。就在当年他代表中国参加了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是中国派出的第二个业余棋手。前一届李家庆仅获得第五名,这一届他取得7胜1负的战绩,算小分屈居亚军,表明中国业余棋手站在了世界业余水平的前列。在晚报杯30周年庆典之际,我们为拥有老韩这样的晚报杯热心支持者和忠实参加者而感到自豪。
(弈客编辑YK009) |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