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弘通教育专稿:围棋与象棋(下)

作者:何为

围棋与象棋(下)

  其实。象棋同围祺一样,都集艺术,科学和游戏了身,是开发智力、修身养性的工具,原无厚薄之分,只是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造成某些偏见。今天,两种艺术如并蒂莲花盛开在中华文化之林,丰富着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以后再也无须为象棋、围棋一争高下了。

  虽然象棋、围棋本质无高下之分。但它们之间的一些细微的差别还是应该承认的:

  象棋的艺术性不如围棋。围棋被列为‘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是有其原因的。中国的传统艺术重在审美,围棋和音乐、绘画、书法一祥能给人一种美感,无论是棋具还是棋势、棋理、棋境,都有一种不言之美韵于其中。而象棋临局交争时的战斗性和竞技性更强。一开局便是战火纷飞,你争我夺。你冲我杀,调兵遣将,或暗度陈仓,或背水一战,战火连绵,煞是雄壮,难免少了几分阴柔之美。

  象棋和围棋的体制有所差别。我国古代围棋制度规定白先黑后,只有在让先时,被让棋者持黑棋先走。解放后《从1956年起)规定黑先白后。而象棋没有特别的规定。象棋的棋子有兵种之别。棋子分成红黑两组,每组各有16个棋子。每方由一帅(将)、二士、二相(象)、二车、二马、二炮、兵(卒)五个组成。棋盘是由九条竖线和十条演线组成的方形盘,中间有河界,两头各有“米”字形的禁区,叫“九宫”。

  帅和士只准在双方各自的九宫内活动,棋子在棋盘上直线和横线的交又点上活动。象走“田”,只许在河界内活动,不得越过河界;马走“日”字,车只能直走,炮吃子时必须隔一下跳子,兵卒只许往前走,不许化后走。未过河前每次只许前进一格,过河后,每次可前进或横走一步。围棋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演变,棋盘变成了19×19道的方形盘,历代出现过11道、13道、15道和17道的围棋盘。有人说象供条条框框太多,而围棋无拘无束,十分活跃,驰骋自由。其实,这只是两者不同风格而己,无论下围棋还是下象棋,都有其制度的限制,而又都可到达如入无人之地的境界。

  在我国古代,为了鼓励棋手提高棋艺。设有棋待诏的官职。从三国时代起的五百余年实行过围棋九品制,从唐代实行棋待诏的围棋官衔制直延续到明代。远在西汉,《汉书》记载赵人吾丘寿王在少年时擅长类似于六博象棋的格五棋而被任为翰林待诏。在南宋孝宗时的文献资料中记载了象棋特诏的1O人名单,这是正式的关于象棋待诏的明确记载。而且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子象棋手沈姑姑。在历史上,由于各朝代的皇帝爱好不同,对围棋、象棋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围棋和象棋以不同的程度发展着,出现了一大批围棋和象棋高手。也出现一系列有名的棋谱。如围棋棋谱《汉图十三势》(汉)、《吴图二十四》(三国)、《围棋势》(晋)、《棋经十三篇》(北宋)、《棋诀》(宋)、《适情录》(明末清初)等等;象棋棋谱有《象经》(北周武帝)、《象戏格》〔唐)、《事林广记》(南宋)、《橘中秘》〔明)、《梅花谱》(清)等等。这些棋谱。对干近代围棋和象棋的发展和棋艺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它们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

  围棋和象棋同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发展和成熟的果实,同是在九洲大地上生根开花繁殖,为什么两者竟有如此多不同呢?仔细推究起来真今人深思。黄河、扬子江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梢神。这两条文化的河流又载负一切的文化支流。围棋、象棋的产生、发展伴随中华文化而来。它也将如黄河、扬子江一般伴随文化而奔腾前进,滚滚而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