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九公
日本围棋史谈:段位制的历史与变迁及相关事项(之一)
围棋诞生於中国,相传早在三国时代,魏人邯郸淳(132-?)就在其著作《艺经•棋品》里提出了围棋的九个等级,所谓“棋分九品”。但是,现在世界各国流行的围棋段位制却产生於日本。本文将介绍日本段位制的历史、变迁以及一些相关的趣闻轶事。
一、日本最早的围棋等级—名人与上手
在日本京都寂光寺的记录里,有僧人日海与织田信长(1534-1582)於天正六年(1578)对局的记载。日海,就是日本近代围棋的奠基人一世本因坊算砂(1559-1623)。相传织田信长爱好围棋,曾召日海对局,被让五子。日海的棋技精妙入神,信长不由惊呼:“名人!”这就是围棋“名人”的起源了。
“上手”是一个常用词,有一个解释是“能手,或技艺精熟的高手”。这个解释在中文和日文里是一样的。在日本战国末期与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及十七世纪初)有关围棋活动的记录中,例如《当代记》、《庆长日记录》与山科言经的日记《言经卿记》,“上手”往往泛指围棋“高手”。到段位制诞生之后,围棋“上手”专指七段。天正十年(1582)6月1日,织田信长入京都住在本能寺,召日海与鹿盐利贤对局,竟出现“三劫循环”的罕见局面,众人惊愕不已。是夜信长部下大将明智光秀造反,率大军包围本能寺,织田信长走投无路,自焚身亡。史称“本能寺之变”,“三劫循环”也因此成了不祥之兆。
继织田信长而起的丰臣秀吉(1536-1598)也喜好围棋,於天正十一年(1583)8月初召见日海;据说后来也被日海让五子。天正十三年(1585),丰臣秀吉召集当时日本的围棋上手竞技,日海大胜。天正十六年(1588)闰5月18日,丰臣秀吉颁赐朱印状,命鹿盐(柏尾宗具)、利贤(即林利玄,林家始祖)、树斋、山内是安、庄林等各家与本因坊(即日海)对局皆受定先,唯仙也曾为本因坊之师,故准许分先;又赐本因坊每年俸禄米二十石及十人扶持;授本因坊行使“棋之法度”之权;云云。根据日本围棋史名著《坐隐谈丛》的说法,这便是日本的“官赐棋所之始”。
织田信长称日海为“名人”,而丰臣秀吉颁赐的朱印状规定日海(本因坊算砂)对天下上手授先,这样就确定了日本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围棋等级:名人与上手。这两个等级之间相差一子。
《当代记》庆长十二年(1607)十一月章,有本因坊算砂与林利玄在大阪对局的记录:
“於大阪本丸,本因坊、利玄有围棋,秀赖公观局,利玄先手二番始利玄胜,后利玄先手持棋,三番目本因坊先手本因坊胜。”(注1)
下三局棋一方执黑二局,执白一局,这就是所谓“先互先”、“先先先”或“先相先”的“手合割”(交手棋份),有时也叫“半先”。意即介于“互先”(分先)与“定先
”之间。
据《言经卿记》记载,从天正十七年(1589)到文禄三年(1594)短短五年之间,京都的围棋上手从四人增至十人。随着当时围棋高手人数增多和技艺提高,因此新的更细的“手合割”-“先互先”就应运而生,这样能更为精确地甄别棋手的强弱。从而又产生了新的介于名人与上手之间的围棋等级-“名人上手间之手相 ”(手相与手合同义),后来改为“半名人”,即段位制的八段及更晚一些出现於江户后期的“准名人”。“半名人”者,比“名人”弱半子,而比“上手”强半子。
根据已故日本著名围棋史家林裕(1922-1986)的考证,在围棋文献史上,幻庵因硕(1798-1859)在其名著《围棋妙传》(1853)中第一次用“准名人”取代“半名人”。幻庵与本因坊丈和(1787-1847)争夺名人棋所失败,讨厌“半名人”这个词,遂将其改为“准名人”。自明治后期《坐隐谈丛》(1903)刊行之后,“准名人”一词为日本棋界接受,幻庵的感受也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在结识本节之前,笔者想多写几句有关本因坊的历史。
本因坊原是法华宗(日莲宗)妙满寺二十六世贯主日渊上人的坊名。日渊是京都寂光寺的开山祖师,曾自号“本因坊日雄”,后来将“本因坊”名号让与其甥及徒弟日海。天正十六年(1588)日海重建寂光寺,本因坊是其中的七个“塔头”(意为寺内的小寺)之一,为日海本人的住所。据《坐隐谈丛》记载,庆长八年(1603)德川家康升任“征夷大将军”,日海随同前往江户,遂以本因坊为姓,而以算砂为艺名。从此,日海以棋家本因坊算砂名世。关于“本因坊”究竟作何解释?日本围棋史家林裕认为:本因坊从原来的建筑物名转为人名,后世则两者兼用。用于掌门人,本因坊是名;隐居本因坊和本因坊迹目在户籍上以本因坊为姓。明治四年(1871)日本实行户籍法后,当时的十四世本因坊秀和归回本姓“土屋”,本因坊成了艺名。此外,有时也指本因坊家这一棋界名门。作为建筑物名称,本因坊最初是寂光寺的“塔头”,后世指的是本因坊居所和道场。明治三十年代的棋谱中常有“於本因坊”的记录,意指对局是在本因坊秀荣(1852-1907)的住宅中进行的。
注1,“秀赖公”指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1593-1615),“本丸”意为城堡的中心部分。大阪城为丰臣秀吉所建,始於天正十一年(1583),完成於天正十三年(1585),其天守阁高九层,极其豪华壮丽,元和元年(1615)5月为德川家康军所毁。
日本围棋史谈:段位制的历史与变迁及相关事项(之二)
二、段位制的产生、交手棋份、升级与升段
日本的段位制相传为四世本因坊道策(1645-1702)所创,但并无信史记载,后人只能根据其他资料来作一些合理的推测。
算砂时代出现了最早的围棋等级“名人”与“上手”,稍后又出现了“名人上手间之手相”或“半名人”。但是这三个等级仅仅适用于极小部分技艺最高的围棋高手。
道策任“棋所”的时期,即从延宝五年(1677)到元禄年间(1688-1704),是日本围棋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单是本因坊家的内弟子就有三十多人,其中有著名的“六天王”,即小川道的、桑原道节、佐山策元、星合八硕、熊谷本硕、吉和道玄。为了正确评定众多弟子的棋力,确实有必要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精细的围棋等级制度,后人把段位制的创建归功与“棋圣”道策,有一定的道理。
关于围棋的等级,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学士张拟所撰《棋经十三篇》之《品格篇第十二》有云:“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
日本的段位制也分九个等级,模仿中国古代的“围棋九品”创制而成,关于这一点日本棋界并不讳言。
日本围棋史家林裕认为:段位制是以“上手”(七段)为基准制定的。这是说,从“上手”往上定二级,即“名人上手间之手相(手合)”或“半名人”,以及“名人”,这
是日本最早的围棋等级。从“上手”往下分六级,即六段到初段,每段差半子。合起来正好是九个等级,每段差半子。这可以从江户时期免状(段位证书)的格式得到印证,“对上手先先先之手合,六段免许”,“对上手三棋子之手合,初段免许”等等,都是以“上手”为基准的。
段位制以“九段”即“名人”为最高,其次是“八段”即“半名人”,再其次是“七段”即“上手”,以下各段没有专门名称,最低是“初段”(一段)。每一段相差半子。
中国古代的“围棋九品”以“九品”为最低,日本的段位制则以“九段”为最高,两者的顺序正好相反。
与段位制密切相关的是“交手棋份”,在日本称为“手合割”,是指决定两名棋手在对局时执黑或执白,受子或授子及子数的关系。从江户时期以降到日本棋院成立后的大正十三年(1924)9月,一直是一段差半子。从大正十三年(1924)10月开始改为一段差三分之一子。
下面的表一是江户时期至日本棋院成立后大正13年(1924)9月以前棋手对局的半子制“交手棋份”表。
半子制“交手棋份”表(段位差手合割表)(江户时期至大正十三年(1924)9月以前)
名人 |准名人|上手 |六段 |五段 |四段 |三手 |二段 |初段
名人 |互先 | | | | | | | |
准名人|先相先|互先 | | | | | | |
上手 | 先 |先相先|互先 | | | | | |
六段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 | | |
五段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 | |
四段 |二三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 |
三段 |三子 |二三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
二段 |三四 |三子 |二三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初段 |四子 |三四 |三子 |二三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表中的“名人”=九段,“准名人”=八段,“上手”=七段。
“互先”(分先)一般是同段位棋手的“交手棋份”,下二局棋双方各执黑一局白一局。“先相先”(江户时期常用先互先、先先先,日本棋院成立后统一为先相先)一般是段位相差一段的棋手之间的“交手棋份”,下三局棋低段者执黑二局执白一局。“先”一般是段位相差二段的棋手之间的“交手棋份”,低段者执黑。“先二”一般是段位相差三段的棋手之间的“交手棋份”,下二局棋低段者执黑一局,受二子一局。余下的可以类推。
从理论上来讲,段位差决定了两名棋手的“交手棋份”,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一般来说,如果两名棋手第一次对局,则按双方的段位差来决定“交手棋份”。已经对过局的棋手则按两人累计的对战成绩来决定“交手棋份”,不考虑双方的段位差别,而以净胜四局改变“交手棋份”,在江户前期更以净胜六局改变“交手棋份”。当然,如果对局双方很久没有交手,也同意按新的段位差来决定“交手棋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谓“升级”,是指在两名棋手之间改变“交手棋份”,胜方称为升级,败方称为降级。以十四世本因坊秀和(1820-1873)与九世安井算知(俊哲,1810-1858)对战为例,两人最初交手是在天保七年(1836)5月19日,当时秀和四段,算知六段,秀和受定先。到天保十年(1839)3月 14日止,两人共下59局,秀和连升五级,倒过来授算知先二。此时秀和六段,算知七段,因此两人的“交手棋份”实际上反映了四段之差。算知是秀和的劲敌,四年后在天保十四年(1843)又打回互先,最终的“交手棋份”停留在算知先相先,正好与两人的段位差相符,时秀和八段,算知七段。秀和与算知的激斗谱传下来的有一百三十余局。
升段与“升级”的关系密切,江户时期升段的准则实际上就是要对所有同段或相邻段位的棋手升级,或者说把所有同段或相邻段位的棋手降级。
江户时期棋手升段可分两个阶段,一是从入段到四段,即所谓的“低段”;一是从五段到七段,即所谓的“高段”。八段(半名人、准名人)一般由推举产生,多少有些“名誉”段位的意味。
原则上,同时代最多只能有一位“名人”(九段),其产生有下列三种途径:
1,官命之场合;
2,协同推荐之场合;
3,“争棋”获胜之场合。
不言而喻,“名人”的产生是极为困难的。江户时期一共产生了八位“名人”,他们是一世本因坊算砂,井上家元祖中村道硕,二世安井算知,四世本因坊道策,三世
井上因硕(道节),五世本因坊道知,九世本因坊察元,十二世本因坊丈和。
从入段到升四段的阶段相对来说比较松,“棋院四家”各家都有资格让本门弟子升段,可以通过高段推荐、下试验棋、本门内比赛成绩等方法来决定。一般是先给一个临时段位,然后在“棋院四家”家督会议时再走个过场,颁发一个正式的段位证书(免状)。
江户时期晋升高段的标准极为严格,必须得“棋院四家”一致通过。要是有人反对,就必须把反对者降级后才有资格升段。严格的升段制度使江户时期日本棋界大部分高段棋士的段位与其实际棋力相符,段位越高,棋力越强。
棋手为晋升高段或争夺“名人棋所”而进行的以命相博的升降赛,就是所谓的“争棋”。有关“争棋”的历史已有不少书籍文章论及,故本文从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