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日本围棋段位的由来 - 多九公

作者:多九公

  日本围棋史谈:段位制的历史与变迁及相关事项(之一)

  围棋诞生於中国,相传早在三国时代,魏人邯郸淳(132-?)就在其著作《艺经•棋品》里提出了围棋的九个等级,所谓“棋分九品”。但是,现在世界各国流行的围棋段位制却产生於日本。本文将介绍日本段位制的历史、变迁以及一些相关的趣闻轶事。

  一、日本最早的围棋等级—名人与上手

  在日本京都寂光寺的记录里,有僧人日海与织田信长(1534-1582)於天正六年(1578)对局的记载。日海,就是日本近代围棋的奠基人一世本因坊算砂(1559-1623)。相传织田信长爱好围棋,曾召日海对局,被让五子。日海的棋技精妙入神,信长不由惊呼:“名人!”这就是围棋“名人”的起源了。

  “上手”是一个常用词,有一个解释是“能手,或技艺精熟的高手”。这个解释在中文和日文里是一样的。在日本战国末期与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及十七世纪初)有关围棋活动的记录中,例如《当代记》、《庆长日记录》与山科言经的日记《言经卿记》,“上手”往往泛指围棋“高手”。到段位制诞生之后,围棋“上手”专指七段。天正十年(1582)6月1日,织田信长入京都住在本能寺,召日海与鹿盐利贤对局,竟出现“三劫循环”的罕见局面,众人惊愕不已。是夜信长部下大将明智光秀造反,率大军包围本能寺,织田信长走投无路,自焚身亡。史称“本能寺之变”,“三劫循环”也因此成了不祥之兆。

  继织田信长而起的丰臣秀吉(1536-1598)也喜好围棋,於天正十一年(1583)8月初召见日海;据说后来也被日海让五子。天正十三年(1585),丰臣秀吉召集当时日本的围棋上手竞技,日海大胜。天正十六年(1588)闰5月18日,丰臣秀吉颁赐朱印状,命鹿盐(柏尾宗具)、利贤(即林利玄,林家始祖)、树斋、山内是安、庄林等各家与本因坊(即日海)对局皆受定先,唯仙也曾为本因坊之师,故准许分先;又赐本因坊每年俸禄米二十石及十人扶持;授本因坊行使“棋之法度”之权;云云。根据日本围棋史名著《坐隐谈丛》的说法,这便是日本的“官赐棋所之始”。

  织田信长称日海为“名人”,而丰臣秀吉颁赐的朱印状规定日海(本因坊算砂)对天下上手授先,这样就确定了日本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围棋等级:名人与上手。这两个等级之间相差一子。

  《当代记》庆长十二年(1607)十一月章,有本因坊算砂与林利玄在大阪对局的记录:

  “於大阪本丸,本因坊、利玄有围棋,秀赖公观局,利玄先手二番始利玄胜,后利玄先手持棋,三番目本因坊先手本因坊胜。”(注1)

  下三局棋一方执黑二局,执白一局,这就是所谓“先互先”、“先先先”或“先相先”的“手合割”(交手棋份),有时也叫“半先”。意即介于“互先”(分先)与“定先
”之间。

  据《言经卿记》记载,从天正十七年(1589)到文禄三年(1594)短短五年之间,京都的围棋上手从四人增至十人。随着当时围棋高手人数增多和技艺提高,因此新的更细的“手合割”-“先互先”就应运而生,这样能更为精确地甄别棋手的强弱。从而又产生了新的介于名人与上手之间的围棋等级-“名人上手间之手相 ”(手相与手合同义),后来改为“半名人”,即段位制的八段及更晚一些出现於江户后期的“准名人”。“半名人”者,比“名人”弱半子,而比“上手”强半子。

  根据已故日本著名围棋史家林裕(1922-1986)的考证,在围棋文献史上,幻庵因硕(1798-1859)在其名著《围棋妙传》(1853)中第一次用“准名人”取代“半名人”。幻庵与本因坊丈和(1787-1847)争夺名人棋所失败,讨厌“半名人”这个词,遂将其改为“准名人”。自明治后期《坐隐谈丛》(1903)刊行之后,“准名人”一词为日本棋界接受,幻庵的感受也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在结识本节之前,笔者想多写几句有关本因坊的历史。

  本因坊原是法华宗(日莲宗)妙满寺二十六世贯主日渊上人的坊名。日渊是京都寂光寺的开山祖师,曾自号“本因坊日雄”,后来将“本因坊”名号让与其甥及徒弟日海。天正十六年(1588)日海重建寂光寺,本因坊是其中的七个“塔头”(意为寺内的小寺)之一,为日海本人的住所。据《坐隐谈丛》记载,庆长八年(1603)德川家康升任“征夷大将军”,日海随同前往江户,遂以本因坊为姓,而以算砂为艺名。从此,日海以棋家本因坊算砂名世。关于“本因坊”究竟作何解释?日本围棋史家林裕认为:本因坊从原来的建筑物名转为人名,后世则两者兼用。用于掌门人,本因坊是名;隐居本因坊和本因坊迹目在户籍上以本因坊为姓。明治四年(1871)日本实行户籍法后,当时的十四世本因坊秀和归回本姓“土屋”,本因坊成了艺名。此外,有时也指本因坊家这一棋界名门。作为建筑物名称,本因坊最初是寂光寺的“塔头”,后世指的是本因坊居所和道场。明治三十年代的棋谱中常有“於本因坊”的记录,意指对局是在本因坊秀荣(1852-1907)的住宅中进行的。

  注1,“秀赖公”指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1593-1615),“本丸”意为城堡的中心部分。大阪城为丰臣秀吉所建,始於天正十一年(1583),完成於天正十三年(1585),其天守阁高九层,极其豪华壮丽,元和元年(1615)5月为德川家康军所毁。

  日本围棋史谈:段位制的历史与变迁及相关事项(之二)

  二、段位制的产生、交手棋份、升级与升段

  日本的段位制相传为四世本因坊道策(1645-1702)所创,但并无信史记载,后人只能根据其他资料来作一些合理的推测。

  算砂时代出现了最早的围棋等级“名人”与“上手”,稍后又出现了“名人上手间之手相”或“半名人”。但是这三个等级仅仅适用于极小部分技艺最高的围棋高手。

  道策任“棋所”的时期,即从延宝五年(1677)到元禄年间(1688-1704),是日本围棋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单是本因坊家的内弟子就有三十多人,其中有著名的“六天王”,即小川道的、桑原道节、佐山策元、星合八硕、熊谷本硕、吉和道玄。为了正确评定众多弟子的棋力,确实有必要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精细的围棋等级制度,后人把段位制的创建归功与“棋圣”道策,有一定的道理。

  关于围棋的等级,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学士张拟所撰《棋经十三篇》之《品格篇第十二》有云:“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

  日本的段位制也分九个等级,模仿中国古代的“围棋九品”创制而成,关于这一点日本棋界并不讳言。

  日本围棋史家林裕认为:段位制是以“上手”(七段)为基准制定的。这是说,从“上手”往上定二级,即“名人上手间之手相(手合)”或“半名人”,以及“名人”,这
是日本最早的围棋等级。从“上手”往下分六级,即六段到初段,每段差半子。合起来正好是九个等级,每段差半子。这可以从江户时期免状(段位证书)的格式得到印证,“对上手先先先之手合,六段免许”,“对上手三棋子之手合,初段免许”等等,都是以“上手”为基准的。

  段位制以“九段”即“名人”为最高,其次是“八段”即“半名人”,再其次是“七段”即“上手”,以下各段没有专门名称,最低是“初段”(一段)。每一段相差半子。

  中国古代的“围棋九品”以“九品”为最低,日本的段位制则以“九段”为最高,两者的顺序正好相反。

  与段位制密切相关的是“交手棋份”,在日本称为“手合割”,是指决定两名棋手在对局时执黑或执白,受子或授子及子数的关系。从江户时期以降到日本棋院成立后的大正十三年(1924)9月,一直是一段差半子。从大正十三年(1924)10月开始改为一段差三分之一子。

  下面的表一是江户时期至日本棋院成立后大正13年(1924)9月以前棋手对局的半子制“交手棋份”表。

  半子制“交手棋份”表(段位差手合割表)(江户时期至大正十三年(1924)9月以前)
    名人 |准名人|上手 |六段 |五段 |四段 |三手 |二段 |初段
   
名人 |互先 |   |   |   |   |   |   |   |
准名人|先相先|互先 |   |   |   |   |   |   |
上手 | 先 |先相先|互先 |   |   |   |   |   | 
六段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  |   |   |
五段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   |   |  

四段 |二三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   |  

三段 |三子 |二三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
二段 |三四 |三子 |二三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初段 |四子 |三四 |三子 |二三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表中的“名人”=九段,“准名人”=八段,“上手”=七段。

  “互先”(分先)一般是同段位棋手的“交手棋份”,下二局棋双方各执黑一局白一局。“先相先”(江户时期常用先互先、先先先,日本棋院成立后统一为先相先)一般是段位相差一段的棋手之间的“交手棋份”,下三局棋低段者执黑二局执白一局。“先”一般是段位相差二段的棋手之间的“交手棋份”,低段者执黑。“先二”一般是段位相差三段的棋手之间的“交手棋份”,下二局棋低段者执黑一局,受二子一局。余下的可以类推。

  从理论上来讲,段位差决定了两名棋手的“交手棋份”,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一般来说,如果两名棋手第一次对局,则按双方的段位差来决定“交手棋份”。已经对过局的棋手则按两人累计的对战成绩来决定“交手棋份”,不考虑双方的段位差别,而以净胜四局改变“交手棋份”,在江户前期更以净胜六局改变“交手棋份”。当然,如果对局双方很久没有交手,也同意按新的段位差来决定“交手棋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谓“升级”,是指在两名棋手之间改变“交手棋份”,胜方称为升级,败方称为降级。以十四世本因坊秀和(1820-1873)与九世安井算知(俊哲,1810-1858)对战为例,两人最初交手是在天保七年(1836)5月19日,当时秀和四段,算知六段,秀和受定先。到天保十年(1839)3月 14日止,两人共下59局,秀和连升五级,倒过来授算知先二。此时秀和六段,算知七段,因此两人的“交手棋份”实际上反映了四段之差。算知是秀和的劲敌,四年后在天保十四年(1843)又打回互先,最终的“交手棋份”停留在算知先相先,正好与两人的段位差相符,时秀和八段,算知七段。秀和与算知的激斗谱传下来的有一百三十余局。

  升段与“升级”的关系密切,江户时期升段的准则实际上就是要对所有同段或相邻段位的棋手升级,或者说把所有同段或相邻段位的棋手降级。

  江户时期棋手升段可分两个阶段,一是从入段到四段,即所谓的“低段”;一是从五段到七段,即所谓的“高段”。八段(半名人、准名人)一般由推举产生,多少有些“名誉”段位的意味。

  原则上,同时代最多只能有一位“名人”(九段),其产生有下列三种途径:

  1,官命之场合;
  2,协同推荐之场合;
  3,“争棋”获胜之场合。

  不言而喻,“名人”的产生是极为困难的。江户时期一共产生了八位“名人”,他们是一世本因坊算砂,井上家元祖中村道硕,二世安井算知,四世本因坊道策,三世
井上因硕(道节),五世本因坊道知,九世本因坊察元,十二世本因坊丈和。

  从入段到升四段的阶段相对来说比较松,“棋院四家”各家都有资格让本门弟子升段,可以通过高段推荐、下试验棋、本门内比赛成绩等方法来决定。一般是先给一个临时段位,然后在“棋院四家”家督会议时再走个过场,颁发一个正式的段位证书(免状)。

  江户时期晋升高段的标准极为严格,必须得“棋院四家”一致通过。要是有人反对,就必须把反对者降级后才有资格升段。严格的升段制度使江户时期日本棋界大部分高段棋士的段位与其实际棋力相符,段位越高,棋力越强。

  棋手为晋升高段或争夺“名人棋所”而进行的以命相博的升降赛,就是所谓的“争棋”。有关“争棋”的历史已有不少书籍文章论及,故本文从略。

日本围棋史谈:段位制的历史与变迁及相关事项(之三)

  三、江户时期的围棋免状

  所谓“围棋免状”,就是围棋段位证书的意思。

  江户时期的“棋院四家”都有资格颁发免状,随着门户不同及年代远近,其内容或多或少会有些差别,但大体上遵循相似的格式。“棋院四家”中本因坊家的势力最大,因此最常见的是本因坊家颁发的初段免状,其格式大致如下(注1):

  “贵殿围棋执心,修业无懈怠,所作稍进,依之,仲间一统,遂吟味,今般对上手三子之手合,初段令免许之毕,犹以勉励可为肝要者也,仍而免状如件。
  年 月 日
  本因坊XX(花押)
  (棋士姓名)殿”

  其大意为:

  “阁下专心致志於围棋之道,修业不懈,技艺稍进。据此,同僚遂会议评定,今起对上手受三子,初段准许,仍以勤勉(棋道)为紧要之务,特颁此状为证。”

  其他段位的免状格式与初段免状相比较,除了对段位的描述必定不同之外,余下的内容大同小异。试举二免状实例如下。第一例是天保十年(1839)本因坊丈和颁与保田金三郎的三段免状(注2)。

  “围棋执心所作宜候,故先年二段之手合免许之处,弥修行无懈,手谈增晋,依之,自今对上手二棋子之手合,三段令免许之毕,犹以勉励可为肝要者也,仍免状如件。
  天保十己亥年九月廿六日
  官赐棋所 本因坊丈和(花押)
  保田金三郎殿”

  第二例是弘化三年(1846)幻庵因硕颁与信州岩波太左卫门的三段免状(注3)。

  “其许围棋之术笃志尤稀,因兹先年手合定置之处以来,益益出精,手品遥为增进之间,今般又亦遂吟味,与同僚及再评,向后对上手着二棋子之手合,免许之毕,此道之规模欤,犹习惯可被至国手之品者也,后终如件。
  弘化三年丙午六月五日
  官大国手 井上因硕
  岩波太左卫门殿”

  在上面两篇免状中,本因坊丈和是“名人棋所”,为幕府所赐,自然当署“官赐棋所”。井上家自三世道节因硕(1646-1719,史称“名人因硕”)为琉球国屋良里之子颁发免状以后,皆自署“大国手”,而幻庵因硕又自添一个“官”字,成了“官大国手”,倒也有趣,但不知该当何解。

  江户时期的围棋免状大都用汉和相杂的文体写成,如按汉语习惯读起来往往会有些拗口,但除了少数几个和文词汇之外,大致上读懂全文并不困难。如在上面的几篇免状中,“肝要” 和“出精”皆为和文,“出精”为“奋发,奋勉”之意,“肝要”为“重要,必要,要紧”之意。“执心”则是古汉语,意谓“心志专一坚定”。

  根据颁发的对象不同,江户时期也有全用和文或汉文写成的免状。十一世本因坊元丈(1775-1832)於文政七年(1824)为女流棋士野口松(后升为二段)颁发的初段免状就几乎全用平假名写成,只用了十来个最简单的汉字。

  下面的是宽政十二年(1800)九世林门悦(?-1816)颁与出云松江地方的藩主松平出云守治卿的免状(注4),是用汉文写的。

  “恭惟阁下尝国务之暇,游行群艺之场,好围棋,颇得其妙。盖以韬略盈虚之机符於此技者欤?今兹宽政十二年辛酉新正,门悦同职等谋,谨品第一级位最初矣。自今而后,对於上手不过布置三棋子。阁下回是而进焉,则奇正相生,循环无端,至五级六级亦何以为难也哉!
                           林门悦 再拜
  上 羽林次将出云州太守源老公阁下”

  由于这份免状是给城主的,故用当时正式的官方文体即汉文写成以示郑重。免状用“第一级位最初”之品来代替围棋术语“初段”,可见作者的苦心,最后一句“至五级六级亦何以为难也哉”则似有阿谀之嫌。

  又,文中的“新正”意为“新年,元月”。“奇正相生,循环无端”出自《孙子兵法》中《兵势第五》之句“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在江户时期,日本棋界还三次为来朝的琉球棋士颁发过免状。第一次在天和二年(1682)4月17日,亲云上滨比嘉(注5)来朝,受四子与名人棋所本因坊道策对局,一胜一负,获三段免状。第二次在宝永七年(1710)11月,屋良里之子来朝,12月1日与本因坊道知(当时七段,后名人,1690-1727)对局,受三子中盘负,亦获三段免状。第三次在宽延元年(1748)12月23日,琉球贡使随员田头亲云上和与那霸里之子来朝,田头亲云上受三子对五世井上因硕(春硕,当时七段,后半名人,1707-1772)、与那霸里之子受四子对冈田春达(1750年迹目,后六世井上因硕,1728-1784),均中盘胜,田头亲云上获四段免状。

  下面是三份“国际免状”的全文,都是幕府的儒官用汉文撰写的。

  其一,道策颁与亲雲上滨比嘉的免状(注6):
  “维壬戌夏,使君从王子之来朝,留江府。萨主左中将光久公令予等对席,视其围碁。

  予深叹美其才量不凡。光久公命予请许其棋艺之分。余观其志,厚其规模之广,许之以在我扶桑敌上於上手之位者不可过二棋子矣。尔后使君增厚志于我道,其才愈进,其艺愈工,务旃使君。
  天和二年壬戌四月二十六日
  本因坊道策(印)
  与琉球国亲雲上滨比嘉丈人”

  文中的“江府”和另一免状中的“江都”均指江户。“萨主左中将光久公”指的是萨摩藩二代藩主岛津光久(1616-1694)。庆长十四年(1609)萨摩藩初代藩主岛津家久(1576-1638)率兵攻下琉球,俘虏琉球中山王尚宁,琉球臣服。所以之后琉球朝贡使团到日本必定先到萨摩藩。“旃”在此处作“之焉”解。

  其二,三世井上因硕(道节)颁与屋良里之子的三段免状(注7):

  “免许状
  写庚寅之冬,琉球国屋良里之子从王子而来,在于江府萨摩侯羽林吉贵之第,萨摩侯受官命与屋良围碁。屋良著三碁子对国手本因坊。予在旁观之,且以定其手品。盖因中山王之请也。予许之以对国手著二碁子焉。观其下子,资禀不庸,功夫有素,积以岁月,而真积力久,则其进也岂可量哉?惜乎接遇日浅,离别期近,而教诲之不数矣。虽然碁之为方,原於阴阳变化之理,治国治人之方,尽存於此。其要在于方寸之间而已。归帆之后,勉焉不怠,专心致志,则虽隔千里犹咫尺。斯道在己,岂求外哉!
  宝永七年庚寅抄冬之日
                日本国大国手 井上因硕(书判朱印)
  呈示 琉球国屋良里之子”

  文中的“吉贵”指的是萨摩藩四代藩主岛津吉贵(1675-1747)。此文为小宫山忠兵卫所撰,乃师幕府儒官林大学头润饰。笔者以为是这三篇免状中文笔最佳者。
其三,五世井上因硕(春硕)颁与田头亲云上的免状(注8)。

  “免许状
  今兹戊辰之季冬,琉球国王之贺庆使陪从领主羽林中郎将源宗信公而来江都。其属官有田头亲云上者,琉球国之碁手也。公奉官命,使田头与本邦因硕碁於其邸
中矣。窃惟欲彼是之优劣、定手品之差位者乎。既而田头试著三碁子对因硕也。於是因硕备观田头之下子则不庸,工夫有余;而画纸之劳,复碁之功,可谓必大者也。盖琉球人之碁手先是往往王使,之次来于日本国稍夥焉。虽然未尝闻如此人者有奇策者矣。因许之对因硕以一着先子一着二碁子而已。犹他日渐磨之功不怠,则殆臻玄妙域者欤,为赏之赠印证尔。
  宽延元年戊辰腊月          
                      日本国大国手 井上因硕
  示 琉球国田头亲云上丈”

  文中的“源宗信公”指的是萨摩藩六代藩主岛津宗信(1728-1749)。“画纸”典出老杜七律《江村》之句“老妻画纸为棋局”,“复碁”典出“王粲复棋”。“画纸之劳,
复碁之功”在此处转义指田头亲云上在围棋上的努力程度。

  三世井上因硕(道节)在宝永五年(1708)10月晋升名人,当时仍恪守道策“托孤”时所立誓言,没有当棋所。为了给屋良里之子颁发免状,道节通过四世林门入(1670-1740)游说道知,征得同意后就任棋所,一直任至享保四年(1719)去世。这就是日本围棋史上所谓“道节违约”的一段公案。

  “ 大国手”是中国古代对国手的最高称谓,道节身为名人,用此称号自然无妨。但五世井上因硕(春硕)仅以上手(七段)资格亦自称“大国手”,未免托大。林元美(1778-1861)在《烂柯堂棋话》中评曰:“田头之棋品,少气骨,略优於昔日之滨比嘉。”滨比嘉被道策授三段免状,而田头略强,春硕因硕当然更让不动田头三子,只能授其为四段。从免状中的“许之对因硕以一着先子一着二碁子”一句来看,似乎当时日本仅有春硕因硕一名上手(七段)。

  顺便提一笔,自从田头亲云上和与那霸里之子“为国雪耻”之后,再也没有琉球棋士随朝贡使团去日本。

多九公
於2002年8月19日
-----------
注1,转引自《围棋随想:手谈》(濑越宪作,濑越围棋普及会出版部,1956)
注2,转引自《江户时代的围棋书》(日本棋院编,日本棋院,1996)
注3,转引自《信州之围棋》(羽田宇多喜,信浓每日新闻社,1975)
注4,转引自《棋道漫步》(福田悌夫,再建社,1961)
注5,“亲雲上滨比嘉”在《烂柯堂棋话》以外的其他书中常写作“亲雲上滨比
贺”。林裕认为,现在冲绳(即琉球)多有人以“比嘉”为姓,免状中“滨比
嘉”的“嘉”字应该是正确的。
注6,7,8,转引自《烂柯堂棋话》(林元美原著,林裕校注,平凡社,1978)。
(以上转录的各篇免状,除了濑越宪作的一篇,皆为笔者断句标点。)

TOP

日本围棋史谈:段位制的历史与变迁及相关事项(之四)

  四、江户时期有关段位制的趣闻轶事

  1,“棋圣”道策何以“十三段”?

  “棋圣”道策被誉为日本围棋史上“古今无双”的大棋士。很久以来(笔者猜测可能始於江户中期),日本就流传着道策棋力“十三段”的说法。此说究竟从何而出,一般都语焉不详。

  段位制在制订时以“名人”(九段)为最高,初段为最低,每段差半子。如果以某一棋手的段位为基准,也可以根据“交手棋份”直接推算出其他与之交手的棋手的段位来,但这样推算出来的结果可能会有误差。

  延宝五年(1677)三世本因坊道悦(1636-1727)上书隐退,让位与道策,同时推荐道策为名人棋所。根据推荐书中的记录,道策从受先开始与三世安井知哲(1644-1700)对局,以净胜六局的升降制,多胜三十局,连续五次把知哲降级(降至先二)。二子番下了二十六局,道策多负一局。知哲是上手(七段),二子是四段之差,以此为基准,道策就是“十一段 ”。当时,“棋院四家”除本因坊家外的其他三家只有四名上手(七段),他们是安井家的知哲、二世安井算哲(涉川春海,1639-1715)和安井春知(1653-1689),及二世井上因硕(山崎道砂,道策之弟,1649-1697)(注 1)。道策对春知授先二,一度打到二子;对道砂授先二;对算哲从受先开始,多胜二十四局,反过来把算哲降到定先。若以这三名上手与道策的“交手棋份”来推算,道策最多也只有“十一段”。

  天和二年(1682)琉球棋士亲云上滨比嘉来朝,道策授滨比嘉四子一胜一负。四子为八段之差,若以道策的九段为基准,可知滨比嘉为初段。然而免状上写的是“ 敌上於上手之位者不可过二棋子”,意即三段。若以此为基准,可以推出道策是“十一段”。从授予滨比嘉的免状来看,似乎道策本人亦认同于“十一段”。

  道策的遗谱中有一局棋授五子,道策中盘胜。这局棋最早出现在天明六年(1786)玄玄斋主人编撰的《古今碁经拔萃》,之后又出现在十一世林元美(1778-1861)的《烂柯堂棋话》(1849)。但两局棋谱上记录的对局者姓名不同,前者为常陆的“明见院”,后者为“雏屋立甫”(甫又作“圃 ”),对局日期均不详,而且棋谱本身也有一、二处出入。

  在《烂柯堂棋话》的棋谱上有林元美的一段注释,其中有一句:“名人察元评此局云:‘约有三段之力量,未学,棋故如是。’”察元(1733-1788)是九世本因坊、名人棋所。若以雏屋立甫的三段为基准,五子为十段之差,就可以推出道策“十三段”了。在迄今为止发现的153局道策遗谱中(平成版《道策全集》,1991),只有这一局棋能直接推出这一结果,乃一“孤证”。

  雏屋立甫(1599-1669)是当时著名的俳句诗人,《坐隐谈丛》在第一篇《史传》第二章的《元禄盛况》一节中称之为道策门下的“五名士”之一(其余四人为牧野成贞、中江藤树、祇园南海、北岛雪山),这局棋弈於元禄年间(1688-1703)。但这显然有错,元禄年间雏屋立甫早已不在人世。如果此局确为雏屋立甫在世时与道策所弈,多半在宽文年间(1661-1672),不过当时道策的棋力还没超过安井知哲,最多与知哲分先。

  由此可见,《烂柯堂棋话》上的记录可能有些问题。当然,古谱经辗转传抄产生张冠李戴的情况并不少见,未必就是林元美之错。

  关于道策的“十三段”之说,高部道平(1882-1951)在《碁道史谈丛》(创艺社,1944)中的《从本因坊算悦到道策》一文有另一解释:“假定某七段执先败於另一七段,由于‘先之段差为二段’,故可知胜棋之七段有名人(九段)实力。所谓道策‘十三段’之传说乃由此而生。上述胜棋之七段(‘九段实力’)又被道策降到先二,二子番道策也赢了。二子之段差为四段,九段再加四段,这便是道策‘十三段’的由来。”

  高部道平提出的推算方法,姑且称之为“传递推算法”,是引用前人论述还是其本人的诠释,不得而知。但此法仅依据一局之胜就将七段“提升”到九段,其可靠性显然大成问题。

  道策是日本围棋史上不世出的超级棋士,单用“名人”(九段)确实不足以形容其棋力之强,这大概是“十三段”传说产生的主要原因。无论用“传递推算法”或前面谈到的直接推算法,都可以“推出”道策“十三段”,也许是巧合。依笔者个人之见,较为可信的应该是道策“十一段”。

  注 1,道策晋升名人前对算哲、道砂授先,对知哲、春知授先二,对林门入授二子。延宝五年(1677)道策升任名人棋所时,上述五人的“手合组”定为,算哲、知哲为上手,春知、道砂为六段(对上手先先先),林门入为五段(对上手二子)。前名人棋所、二世安井算知(1617-1703)的意见为,算哲、知哲、春知、道砂四人为上手,林门入为六段(对上手先先先)。

  2,九世安井算知“十三段”的笑谈

  用上一节提到的“辗转传递法”来推算棋力很不可靠,如果只依据一、二局棋的偶然结果来推算棋手的实力,就更容易闹出笑话来。九世安井算知棋力“十三段”即为一例。

  伊藤松和(1801-1878)、阪口仙得(1801-1867?)、太田雄藏(1807-1856)、安井算知(俊哲,九世安井,1810-1858)是江户后期的四位著名七段(上手),后人称为“天保四杰”。

  天保十二年(1841)三月伊藤松和执白与本因坊秀和(迹目)下和的一局棋,被后人誉为松和之“毕生杰作”。当时松和仍名松次郎,六段,秀和七段;两人的交手棋份是松和先互先,是局轮他执白。这局棋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幻庵因硕与本因坊丈和的评语:“此局秀和之布局、行棋次序、收官,无可非难之处,而松次郎执白能下和,实乃名人之作。”这段评语最早见於本因坊丈和门人川村知足所撰之《围棋见闻誌》(开文舍,1884)。为了当上名人棋所,幻庵在前一年冬天与秀和下了四番争棋的第一局。那局棋幻庵也执白,先后打挂九次,下得吐血,两度因病暂停,但丝毫未能撼动秀和的黑棋。有此亲身经历,难怪幻庵对松和的杰出表现发出由衷的赞赏。

  这局棋之后不久,伊藤松和执黑败给安井算知。于是便有好事者传言:“秀和名为七段,实有八段之技,松和执白能与秀和下和,故为十段。而算知又能执白战胜松和,所以应为‘十三段’。”此说在江户传出,一时成为笑谈。当时,秀和与算知的交手棋份实际上是算知定先。

  3,“五连败而升五段”的竹川总和(这里的“总”当为“上物下心”,意同,GBK码中没有这个字。)

  江户时期的升段制度对晋升高段的标准极严,但偶尔也会百密一疏,让不甚合格者混入高段。

  竹川总和(1815-?)是丈和弟子。生於江户,御家人(直属将军的下级武士),初名弥三郎。天保五年(1834)三段,嘉永二年(1849)晋升五段。明治七年(1874)六十岁时仍在世。

  在十三世本因坊丈策(1803-1847)当家的时期,即天保十年(1839)到弘化四年(1847)年间,太田雄藏(1807-1856)、竹川总和、林柏荣(十二世林门入,1805-1864)并称为棋界的“三美男”。

  相传竹川总和还在四段时,想升五段,便找到坊门前辈伊藤松和七段以定先对局,大概是以为松和会念同门之谊,暗中提携一把。不料松和下手毫不留情,连杀竹川总和五局!但竹川总和神通广大,还是得到了五段免状。伊藤松和后来常常笑谈此事:“五连败而升五段,从古至今恐怕只有竹川总和一人能做到了!”

  伊藤松和也是在嘉永二年(1849)升七段的,从时间上来推断,这事当发生在松和升段后不久。当时的升段制是先在本门获临时段位,到四家家督会议时再审核,通过后颁发免状。因此两人在同一年升段是可能的。

  竹川总和与伊藤松和的对局谱传下来十局,但那是在天保十一、二年(1840-1841)间下的十番棋,竹川总和定先,胜三负七。“五连败升五段”的棋谱一局都没传下来。

  4,“因硕初段”

  幻庵因硕是井上家与“名人因硕”(道节)并称的英杰。有关幻庵的逸事很多,其中有一个就是幻庵渡清失败的传说,在日本流传着三个不同的说法,最出名的一个传说见于安藤如意的《坐隐谈丛》。

  相传时在嘉永六年(1853)六月某日,天清气朗,幻庵与弟子三上豪山从长崎雇一小舟以舟游为名出航,途中逼迫舟子将船驶往中国,但不久即遭遇海上风暴,因而计划受挫。《坐隐谈丛》上的这段描述绘声绘色,不象记史而更象写小说,或许是具体情节过于戏剧化了,反而引起后人的质疑。

  尽管如此,幻庵因硕计划渡清失败的事实似乎无人否认。有一则“因硕初段”的轶事就与此相关。

  话说幻庵渡清出航遭遇风暴,九死一生,在海上漂流了二昼夜后,终于在九州登陆,但所带盘缠尽付大海。不得已,幻庵遂投至佐贺的老友谷口蓝田家中。谷口蓝田早先已从幻庵口中探知其渡清企图,曾撰句相赠:“声名矗中华,精微笑弈秋。”

  幻庵寄居谷口蓝田家中,每日以棋消遣,身无分文,欲返东都(江户)而不得。谷口蓝田当时乃一贫儒,满腹诗书但囊中羞涩,无力资助幻庵,便为其想了一策,在邻近各国张贴告示,散播幻庵因硕来寓的消息。附近各地好棋之客闻知纷纷前来求取免状。幻庵来者不拒,随便下一局试验棋,不问其棋力是否合格,只管发放免状收取手续费,终于凑足旅资,得以返回江户。当时,在以佐贺为中心的北九州一带地区,获幻庵初段免状者人数甚众,时人讽为“因硕初段”,盖因有其名而未必有其实也。

  上述故事为谷口蓝田日后游历岐阜渡长柄川时在船上亲口所叙,载於《坐隐谈丛》。谷口蓝田(1822-1901)是明治初期日本有数的儒学大家,曾为皇族北白川宫和小松宫殿下讲学,本人棋力接近初段。

  “因硕初段”现在也常在日本的围棋文章书籍中见到,为弱初段的代名词,成了一个典故。

  井上家系谱记述不一,笔者在撰写本文论及时采用已故日本围棋史家林裕的记法,因此有必要在此简要地作一些说明。

  井上家本以中村道硕(1582-1630)为元祖。为了使井上家的门面“增光”,与本因坊家对抗,文政七年(1824)幻庵继位十世井上因硕后,便私改井上家系谱,把中村道硕拉进来当了井上一世。文政八年(1825)时幻庵在免状上署名“十世井上因硕”,但在文政十三年(1830)年署名为“十一世井上因硕 ”,就是证据之一。现在井上家系谱在日本有三种记法,一是以中村道硕为井上一世,幻庵为井上十一世,见於《坐隐谈丛》,及大多数论及“棋院四家”的日本围棋文章著作。一是以中村道硕为井上家元祖,幻庵为井上十世、十一世,见於日本围棋史家林裕的著作。一是摒中村道硕於井上家门外,幻庵为井上十世,见於《江户时代的围棋书》(日本棋院,1996)。附录:井上家系谱(已故日本围棋史家林裕的记法)

元祖     中村道硕      1582-1630 名人
一世     因硕        1605-1673 上手
二世     因硕(道砂)    1649-1697 上手
三世     因硕(道节)    1646-1719 名人棋所
四世     因硕(因节)    1672-1735 半名人
迹目 井上友硕      1681-1726 五段
五世     因硕(春硕)    1707-1772 半名人
六世     因硕(春达)    1728-1784 上手
七世     因硕(因达)    1747-1805 上手
八世     因硕(春策)    1774-1810 上手
九世     因硕(因砂)    1785-1829 六段
十世、十一世 因硕(幻庵)    1798-1859 准名人
十二世    因硕(节山)    1820-1856 六段
十三世    因硕(松本锦四郎) 1831-1891 七段
十四世    因硕(大塚龟太郎) 1831-1904 准名人
十五世    因硕(田渊米藏)  1871-1917 七段
十六世    因硕(惠下田荣芳) 1884-1961 七段
十七世    因硕(津田义孝)  1896-1983 六段

TOP

返回列表